【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孙卫赤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邢晓婧】“美国华裔教授一封信引发的轩然大波”,英国《金融时报》近日以此为题刊发了一篇引起各方关注的报道。这位教授指的是美国著名法学院——加州大学黑斯汀法学院前院长、美国非营利组织百人会会长吴华扬。这封信是他写的“关于新移民——给美国亚裔活动家的一封私信”。为何会有轩然大波?因为他在文章中着重讨论了中国到美国的新一代移民与老一代的巨大差异,比如“新人们”粗鲁的行为举止,比如两者在对待“非法”移民、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和政治理念的严重分歧。华人群体内部的隔阂与分裂已经如此之深?《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名美国华人认为,吴华扬将华人移民用“新”和“老”一刀切是不合理的。
面对争议,吴华扬的回应
“第一次看到吴华扬这封信时,我百感交集,主要是惊讶、反感和愤怒,绝大部分内容不赞同,但仔细思考后也有理解的成分。”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华人钟家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5月是美国的“亚太裔传统月”,他所在的马里兰州原本打算邀请吴华扬做一个演讲,但随着这篇文章在本地华人社区引起很大争议,“一个原本打算为吴先生做一些宣传的家长联合会甚至撤出了对他演讲活动的支持”。
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学者阮学勤在《金融时报》撰文介绍说,吴华扬是公认的华人精英,他担任会长的百人会,贝聿铭、骆家辉这些知名人士都是其成员。而且,他是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人士,长期为亚裔在美国追求平等权利发声。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吴华扬在学界也十分有影响力,他是加州历史上首位亚裔法学院院长,曾被业内刊物评选为美国法律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院长。
这样一位在华人社区备受认可的人物,到底说了什么招致如此多的非议?“新的亚裔,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移民,仿佛一夜之间从美国各处出现”,吴华扬在文章中说,“每当我遇见他们,听到的都是抱怨,他们很沮丧”。吴华扬称,新移民对已经融入美国社会的亚裔感到很愤怒。接下来,这位教授列举了新移民在老侨民眼中的形象,“珠光宝气、不排队、抠鼻子、随地吐痰、开车不守规矩……还有,希望他们至少不吃狗肉”。与此同时,他发现“从高等教育多元化,到‘非法’移民、同性恋权利、警察暴力、死刑等问题,不管你在组织什么抗议活动,他们(新移民)毫无例外地站在你的对立面”,“他们冥顽不化,对民主毫不在意,还认为自己比别的肤色的人更优越”。另一方面,新移民觉得老一辈人“高高在上”,对“新来的乡下亲戚”流露出优越感。文章最后,吴华扬转而对那些为亚裔美国人争取利益的活动家们说:“我恳求你们带着尊重接触他们,倾听他们,并试着劝说他们。”
批评吴华扬的大部分声音认为,他对于新移民的描写充满了傲慢和偏见,给一个庞大的群体整体贴上了负面标签。《环球时报》记者最近联系到吴华扬,他接受采访时回应说,“整个混乱是误译的结果。我的英文写作很复杂,容易被误解”。据了解,这篇文章是被翻译成中文后在华人社区引起了巨大反响的。吴华扬表示,他已经授权正式的翻译版本。
为何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吴华扬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文章针对的是美国亚裔活动家,并非是要批评华人移民”,他想表达的是,“这些活动家不能忽视华人新移民,他们对这部分群体有刻板印象,持有负面看法”。据吴华扬介绍,他为了这篇文章已经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之后,他曾在美国《赫芬顿邮报》发表“致新华人移民的公开信”,说“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永远不会忘记”。
左起依次为中国驻洛总领事刘健的夫人陈小玲、吴华扬、刘健和著名华裔企业家谢明等。(来自网络)
“新人”对已经融入美国的“老人”很愤怒?
吴华扬的解释工作成效如何不好说,有分析人士认为,他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对中国新移民的轻蔑态度,之后的解释可能是为了消除之前的负面影响。美国华人社区对他的文章怎么看?“新老移民”之间真的存在他所说的那些分歧吗?对此,《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在美华人。
钟家钰对《环球时报》表示,吴华扬的文章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对“新移民”和“老移民”定义不明确、一刀切。“这既存在逻辑混乱,也不是一种建设性的团结亚裔的说法。”
“只说老侨和新侨难以反映真正的构成。”美中人才协会会长顾衍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一般认为,美国华人移民从时间上看可分为4个阶段。第1个阶段的移民主要是在清朝末年,在历史上留下了“苦力和劳工”的形象。1965年美国废除了以来源国为标准的移民政策后,开启了华人大规模移民的序幕,这是第2阶段的华人移民。“他们与早期移民完全不同,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并非聚居在中国城,而是散居在各处。这批移民对美国的贡献很大。”第3阶段是1980年前后,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等原因,这些地方的华人移民美国。他们的特点是携带着大量资金,到美国后开始商业经营。1990年以后的美国华人移民,与前3个阶段又有很大不同。由于大陆改革开放、经济突飞猛进,大陆移民开始大量进入美国,来自台湾的移民逐渐减少。这一阶段的移民构成非常多元,从学者到商界人士,从留学生到打工者都有。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还有一种笼统的说法是,1965年之前的华人移民是“老侨”,他们基本上住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华埠地区,新侨是1965年之后的移民。
钟家钰表示,如果要对华人有所区分,一种是按时间,另一种则是按照立场,即是更倾向持有传统华人社区的主流观点还是持新兴移民的主流观点,“不管怎样划分,都无法像吴华扬所说的那样被简单概括成一个刻板形象”。他对《环球时报》进一步分析说,比如一些刚进入美国不久的华人非法移民,很可能因为接受的信息不多,在传统的唐人街耳濡目染,所以持有传统的华人社区的观点;而一些在二三十年前就来到美国的高学历大陆华人,对美国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为了族裔公平以及维护权益,他们的立场可能是新兴移民的。
10年前到美国的印漪超是在美国接受的高等教育,如今在亚特兰大一家公司做数据分析。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很少去参加老移民爱去的教会活动,平常与同事、同学相处比较多。对于吴华扬在文章中说,新移民总是在抱怨,他们很沮丧,因为无法很好地融入美国社会,印漪超表示,他周围的人都是在努力生活罢了,“新到美国的人可能容易面临融入美国文化的困难,但融入美国是否有必要本来也值得商榷”。
“而且,即使是讨论融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我们也可以看到赵小兰(现美国交通部长)和赵美心(民主党议员)的政治立场不同。”钟家钰说。
钟家钰在美国是小有名气的华人维权专家。他认为,吴华扬所指的那些所谓新移民,很多时候意气风发,“政治觉醒后尤其强大。他们有时抱怨和沮丧的原因是亚裔在美国政治正确舆论下得不到平等对待等,并非是对已经融入美国社会的老移民愤怒”。“以我这个‘新移民’为例,我在美国得到过很多同胞‘过来人’的帮助,我很感激他们。我在逐渐变成‘老移民’的过程中,也在努力帮很多‘新移民’维护权益,很多刚来美国不久的留学生也很感激我。”
观念冲突的背后,与“中国烙印”有关?
美国乔治城大学学者阮学勤在其文章中说,虽然吴华扬没有特意提到特朗普的政策,但他说的有关高等教育、非法移民、同性恋权利、警察暴力等问题的分歧,在去年总统大选期间尤为突出。许多华人新移民支持特朗普,认同他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反对奥巴马政府在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平权政策,而老一代移民则多数赞同民主党的主张。
这样的政治光谱是否准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老移民通常认为,美国是个大熔炉,应尊重不同族裔权益,他们觉得这才是美国强大的标志。而新移民会更多考虑自身利益,不一定希望非法移民来干扰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求变革,认为以前的制度解决不了美国目前的复杂问题,所以对特朗普寄予很高期望。”
吴华扬被钟家钰称为“左派老移民”——前者的文章就是刊发在左倾自由派媒体《赫芬顿邮报》上。钟家钰认为,与其说吴华扬针对的是新移民,不如说是“右派新移民”更准确。他作为这样的右派移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关于非法移民,美国更需要合法移民,不应混淆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也不应混淆没有犯罪的非法移民和犯罪的非法移民;在警察暴力方面,我站在法律和秩序一边,每个个案需要认真分析,而不能只要有警察和平民的冲突就认为是警察过度使用暴力。这些确实和吴华扬所代表的左派老移民的看法有所不同”。
为何会在融入美国社会和一些政治观念上有所不同?王义桅分析说,这些分歧的背后是他们“身上的中国烙印不同”,也就是对中国的看法有很大差异。老一代移民往往觉得中国不好,所以去美国追梦,寻求新认同,也就会积极融入美国;而新移民赴美的原因各种各样,比如子女教育、资产配置等问题,不一定是出于对美国价值观的认同。“对中国看法的不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美国的看法不同,这会引起他们的价值观冲突,是个挺有趣的现象”。不过钟家钰认为,华人移民的政治光谱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新来的非法移民还是倾向于民主党,而老移民如果是小企业主,估计支持共和党会多一些”。
“要维护华人团结,不能内讧。”在采访中,《环球时报》记者听到许多华人这样说。美中企业家商会会长孙文铁对《环球时报》说,一方面,新移民应尊重老移民,他们在美国为了生存、争取权益付出很多,像骆家辉等人走上政坛,老移民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新移民拓宽了美国华人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他们对政治关心程度在提升,对中美之间的沟通起了很大作用,促使美国华人的地位越来越高。
对于新移民,吴华扬在《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中表示,“我们必须欢迎新移民、尊重新移民,我们都是平等的”。至于美国华人社区对他文章的反应,他说,“我希望以此开始对话,以便我们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