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0期:揭秘“祝由术”(上)

祝由,你可能了解,也可能不了解,但我要告诉你,祝由是这个世界上最早的治病秘术。《黄帝内经》还没有成书之前,祝由已经是上古真人治病法术,所以祝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主要医法和源头。

祝在古代的时候与巫同称,在《楚辞》宋玉注:“男巫曰祝”。该书中还“祝”与“工”互称。《太玄经书》又谓“为医为巫祝。”可以说巫祝医工本是一体。

“祝”字“咒”字是相通的,《说文》解释说:“祭主赞辞者,从示从儿口,一曰从兑省,······兑为口,为巫。”段注:“兑为口舌,为

巫”,“谓以人口交神”。《礼记·曾子问》注亦谓:“祝,接神者也。”《尚书·洛诰》疏:“以言告神之祝。”可见,祝主要指在祭祀中以言语等与鬼神交流的人。

祝由治病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汤药针石,专用祝祷捏诀、符咒等方式,用今天的区划,是属巫医术中的一种。《黄帝内经·素同·移精变气论》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关于祝由术的由来,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开始于苗父。“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在上古时代,苗父为了让所有求助于他的病人病愈和康复,他的诊治手法和过程是非常奇特而超常的,他把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菅草编成席子,供病人坐或者是睡,又用草把子扎成狗的模样,对于任何前来求助的病人,他都拿起一只草狗,面对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但每一次治病都只念十个字。于是,无论是扶着来的,还是抬着来的病人,立刻就能康复如初。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远在黄帝时代,已有专门以祝由治病的人。清代许叔平在《里乘》中说:相传黄帝的时候,有两位治病的高人,一位是歧伯,另一位叫祝由。歧伯是中国传说中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你如果看过《黄帝内经》的一定知道,他尝味百草,典医疗疾。歧伯治病是按脉就能知道人的七十二经,药到病除。而祝由治并不用药,用一碗清水,手捏宝剑,口中念诀,将书符放在水面,让病人服用,立即见效。

作为一种医术,祝由在先秦的时候已经很普遍了。《尚书》记载:“周公祷武王之疾,而瘳。”《论语》说,孔老夫子生病,让学生子路去请祝由。这些都是有代表性的记录。在《五十二病方》中,祝由方就占有五十一个。到了汉代,祝由依然盛行。《黄帝内经》中也多次提及祝由。如《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指出:“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此后,宫廷的太医院断断续续常设了祝由一科,民间以祝由方式治病的,也一直未曾间断,特别是到了宋代,出现了《祝由十三科》一书。该书是宋淳熙节度使雒奇修黄河所得,面市后对祝由一术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以致宋明一些较严谨的医学著作中,或多或少地夹杂着祝由的内容。以区域来看,祝由术在江浙一带非常盛行,以至很多书籍中,将称祝由术称之为“越方”。如《后汉书·徐登传》记载“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这里所指的越方就是祝由。

在历代著名的医家著作中,记载了不少祝由治疗而获显效的例子。如明代中医大家韩世良,曾医治一女子病,药石无效。韩世良想,这个女子在未嫁前与母亲情谊深厚,出嫁后她母亲病亡,所以是思念母亲,日久成病,对于这种病,应该用“祝由术”来治疗。于是,他请了一个巫婆,授以计谋。有一天,生病女子的丈夫要出远门,对他妻子说,你如此想念母亲大人,却不知她老人家在九泉之下是否想你,我们还是请一位巫婆来卜问一下。女子很乐意的答应了丈夫的提议。巫婆请来之后,焚香礼拜,之见她母亲上身到巫婆身上,言谈举止与她母亲一模一样。这位生病女子见后,嚎啕大哭了起来,却没想到她母亲大声斥责说不许哭!她说:“我之所以过早的死去,都是被你所克,现在阴曹地府要报此仇,你生病,就是我在地下咒骂你,生前为你母,死后是你的仇人!”生病女子听完以后,面色即变,其状怒不可遏,对她母亲说,我因为一直思念你而成病,你却在害我,那我还有什么必要想念你呢?等巫婆作祟事毕,女子的神情即开始好转,不久病也就痊愈了。

李建军写于2017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