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华联社讯】容闳是中国首位留美学生,他于1850年进入耶鲁学习,1854年毕业,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大学学位的中国人。容闳回到中国后促成清廷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被称为“中国留学之父”。而带领容闳赴美留学的则是勃朗牧师(鲍留云),因此勃朗牧师也可以被视为中国留美学生的引路人。
塞缪尔·勃朗(Samuel Robbins Brown)不但是基督徒及传教士,也是教育家、作者、翻译家,他在中国和日本传教、办学校、出版著作,并且在圣经日文版的翻译中贡献很大、影响甚广。
据记载,勃朗带领容闳前往美国留学颇具戏剧性:1846年8月勃朗因为妻子生病的缘故准备辞去马礼逊学校教职回到美国时,有一天面对在座学生发问谁愿意与他一起去美国,当时在场的学生冷场了一下,然后容闳、黄胜、黄宽三名学生起立表示愿意到美国去学习,这三位学生家境都比较贫穷,勃朗为此还筹措了经费给三名弟子的父母,让他们安心让孩子到美国去。
1947年4月勃朗带领容闳、黄胜、黄宽坐船回到美国,此后,在勃朗的资助及安排下,他们进入马萨诸塞州的芒松学院(Monson Academy)学习,这也是勃朗曾经就读过的学校。一年后黄胜回到香港,此后成为香港贤达;黄宽则转往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医,毕业后回国,成为第一位受过完整西式正规教育的医生。留在美国的就只有容闳了。此后容闳在勃朗的帮助下,得到资金资助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毕业后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大学文凭的华人,也成就了以后的一番事业。
勃朗1810年6月16日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基督徒家庭,从小受到父母虔诚信教的影响,1832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神学院学习,并在纽约聋哑学校教过4年书。
1839年勃朗应聘到澳门重新筹办马礼逊学堂,11月复校,勃朗担任校长及教师,到1841年该校有学生17人。勃朗曾在他的报告中这样描述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半天学汉语, 半天学英文。每天生活从早晨六点钟开始,到晚上九点钟结束,读书11小时。3点到4点在户外运动和娱乐。”容闳是在1841年进入该校学习的。此后学校迁往香港,勃朗与妻子也一同到香港工作生活。进入马礼逊学堂的学生,住宿费及学费全免。
勃朗曾著有一本普及经济的书《致富新书》,根据学者吴义雄的论述,这本书可能是最早的中文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全书共19篇,论述了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商品价值与价格、经济与政治关系等内容,涉及了当时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面。该书尽量用当时中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阐述农、商平等的思想,以及‘自由贸易’的主张。书中阐述的经济学思想观念,还比较简单浅显,但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很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它的刊行,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具有相当的意义。”
1847年勃朗在中国从事教育、传道8年后回到美国,成为沙滩教会(Sand Beach Church)的牧师,并参与筹建埃尔迈拉学院(Elmira College),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女子私立学院之一。
勃朗在日本横滨与学生在一起(照片:公有领域)
1858年美日签订《哈里斯条约》(Harris Treaty),即《美日修好通商条约》(Treaty of Amity and Commer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mpire of Japan),日本增加开放对外通商口岸及允许美国人居住和传教。1859年11月勃朗抵达江户(今东京),开始了在日本长达20年的教育、传教生涯。勃朗在日本时对于《新约》的日文翻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日本亚细亚协会(Asiatic Society of Japan)的创办者之一;在日本明治早期高等教育领域也贡献良多。
1879年勃朗回到美国,1880年6月20日在访问友人时于睡眠中去世,享年70岁。
威廉·格里菲斯(William Elliot Griffis)为勃朗写过一本传记《新东方的制造者》,副标题是“塞缪尔·勃朗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先驱教育家”(A maker of the new Orient : Samuel Robbins Brown : pioneer educator in China, America, and Japan : the story of his life and work),详细记载了勃朗牧师的一生。(文章来源:(Share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