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输赢不是标准 北京要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美洲华联社讯】美国财长努钦(Steven Mnuchin)8月2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美方贸易团队期待中方团队访问华盛顿,美方也正为此进行相关筹备。但努钦拒绝透露原计划9月份的贸易谈判是否会如期举行。同一天,正在乌克兰访问的白宫国安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对媒体表示,美国和中国在贸易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巨大(significant)。

 

白宫各种派系均和北京交手,但都没有明显收效。(VCG) 

如果将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的这种声音或态度和1年多前比较,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双方十多轮的谈判、三次备受瞩目的元首会晤,都未能让美国如愿以偿地看到所期待的结果。从今年年初的“尽快达成协议”,到年中“不急着达成协议”,再到现在双方继续在关税威胁中谈下去,美国的姿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对于北京而言,这场贸易战已经不是输与赢的问题,而是通过这次中美贸易争端,让美国和世界其他旁观者重新认识中国。 

 现在特朗普政府官员无论走到哪,世界各国最关心的话题就是中美贸易战。包括刚刚结束的法国七国集团(G7)峰会,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反对特朗普继续打下去,尤其是英国新任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甚至直接建议特朗普结束贸易战,否则特朗普要为全球经济衰退负责。面对西方盟友的质疑和反对,特朗普G7峰会期间对贸易战的态度也是频繁转变,甚至编造了“中国高层曾两次致电我们”的消息,以此凸显中国在贸易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但这也反过来证明,特朗普非常希望和中国的贸易谈判能够顺利进行。他甚至再次改变对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看法,称中国“平心静气”解决贸易问题的态度体现了习近平的伟大。 

中美贸易战最大的变量依然是特朗普本人以及他同习近平的会晤。(AP) 

贸易战以来,特朗普一直关心贸易失衡的问题,但最开始只侧重让中国买点美国农产品,就可以缓解双方贸易紧张关系。到后来,中国买了美国农产品,但美国嫌买得少,特朗普希望中国购买更多。这导致中国反弹。与此同时,和特朗普不一样,他身边的鹰派强烈要求中国开展结构性改革,一些要求甚至要让中国改变经济政策或制度,彼此的意识形态分歧根本无法弥合。 

到目前为止,美国提出的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性技术转让、国有企业补贴等市场扭曲行为,以及网络盗窃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或者至少没有让美国看到中国行为的改变。最后,面对中国的不妥协,特朗普甚至无视幕僚的反对,坚决将中国列为了汇率操纵国,并在中国宣布进一步进行关税反制时,公开要求美国在华企业撤出中国大陆。 

这次贸易战的时间跨度和烈度可能超出了特朗普政府的预期。特朗普一年前也没有想到北京会决然反制并将贸易战拖向美国2020大选。 

今年年初,特朗普断定中国是在施行拖延战术,等待民主党人上台,“自然”结束贸易战。但是,北京必然清楚,美国的民主党在贸易问题上更强硬,贸易战打法不一定比共和党政府友善。所以,特朗普关于中国故意拖延的说法,完全是一种竞选策略,只服务于国内选民。包括2018年末特朗普指责北京干涉美国中期选举,也完全是特朗普子虚乌有的指控,旨在稳定共和党的中期选情。

 “我们正赢得贸易战”已经是特朗普连任竞选的口号。(VCG) 

面对美国的这种栽赃和关税打击,以及通过台湾、香港和华为问题施压北京的尝试,中国始终没有乱了阵脚,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推动改革与发展。在国内,中国该反制便反制,并通过美国的贸易战施压积极开展国内经济改革,将一些国内的问题提早解决。在国外,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而成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也让美国感到难堪。在这个过程中,北京迎战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西方看中国怎么打这场战争,让西方的智库、美国的盟友认清中国政府的底牌、包括中国企业的政府的关系。 

比如,美国对中国企业华为的指控,就是将后者同中国官方或军方联系起来,将其视为国企,以此为依据进行经济打压,并将其同中国贸易谈判捆绑。经过华为的舆论反击和积极起诉,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重新认识了华为的企业定位和技术特色,而非一味地封杀。特朗普政府在西方游说封杀华为的努力基本上宣告失败。 当然,中国也要让西方看清楚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如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随机应变的手法,很适合应对善变、频繁反水和精神错乱的特朗普。中国要让西方看到,中国不像特朗普那样,在乎的是贸易战的输赢,或输点钱,或占点便宜,而是一个文明大国在应对一个霸权国家欺压和勒索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理性、智慧和方法。 

虽然在特朗普政府的舆论公关下,很多西方舆论开始确信中国存在盗窃知识产权和网络攻击等行为,但就整体国家和政府形象而言,中国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相反,美国的言而无信和敲诈勒索,已经让美国的领导力及形象受到损害。全世界再次认识到,美国总统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完全可以置国家形象及利益于不顾。 

另外,特朗普升级关税贸易战的一条基本逻辑是“美国经济走向繁荣,中国经济正遭受损失”。或者说,中美经济都有些损失,但中国的损失更大。这种判断的依据可能源于一些误导性的信息,或者特朗普幕僚对经济趋势的误判。 

比如,贸易失衡并非完全是中国的错,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导致的,比如美国的低储蓄率和投资力度的下滑。尤其是美国缺乏结构性的改革,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中国的反制和耐心能让美国认识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 

最重要的是,中国也要让特朗普及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认识到,现在的中国绝非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而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制定地区及全球话语权并开展全球布局的崛起大国。中国经济也没有美国想象的那般脆弱。随着中美实力的缩小,美国不可能肆无忌惮地将昔日霸权逻辑运用于中国。过去有利于美国的规则和标准,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美国更需要平等、务实地看待中国如今的发展地位。美国单方面发起贸易战,单方面发号施令,谋求更有利于自己的协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文章来源:多维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