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犀:纪念二二八 台湾不要肤浅的正义

(美洲华联社讯)1947年,退败台湾的国民政府在一场查缉私烟的“意外”中引发了二二八事件,从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的战火中尚未痊愈的两派人马,同文同种,自此却难以谅解彼此。

1995年,有鉴于省籍情结已在选举中被运用凸显,当时的民进党主席施明德便喊出“大和解”,引发舆论哗然,其主张是“外有中共的文攻武吓,内有黑金政治与族群冲突等问题,已经不是单一政党可以解决,社会上必须展现大包容,才能团结对外。”

2017年2月28日,一群学生拿着器具,意图“去掉”校园里的蒋中正铜像,蓝营媒体和民众痛骂“去蒋化挑起对立”,绿营媒体及民众则认为“合乎情理”,网上“皇民”与“高级外省人”充斥,从1995到2017,喊出“大和解”后的二十多年来,小小的台湾岛从未和解过,1947那年所埋下的对立如同幽灵,仍然缠绕在社会氛围中。

正因为如此,执政者在喊出“转型正义”时,更需谨慎,蔡英文日前表示,“政府会带头调查真相、呈现真相,追究二二八事件的责任归属……这个使命,我们不会遗忘,也不会回避”,事实上不管是哪一党,都无法否认二二八事件带给台湾的伤害,先认清这段历史,是抚平伤痛的第一步。

台湾社会在讨论“转型正义”时,应该意识到两大重点,第一,“转型正义”不应该有“选择性”;第二,推倒蒋中正铜像或“去蒋化”,都不过是最肤浅的“正义”。

谁的“转型正义”?

转型正义是民主国家对过去“独裁政府”实施的违法和不正义行为的弥补,由政府检讨过去因政治思想冲突或战争罪行所引发之各种违反国际法或人权保障之行为,追究加害者之犯罪行为,取回犯罪行为所得之财产权利。

这当然合情合理,但为什么目前台湾的“转型正义”屡屡引发“政治清算”的嫌疑?因为“选择性”的转型正义。国民党在威权时期所做的不公不义的事当然要受到谴责、也应还加害者公道,但就近代而言日治时期给台湾造成的伤害、对原住民的屠杀及慰安妇等史实也应受到谴责,因为这才是转型正义的本意──所有过去侵害台湾人的威权体制都应被检讨并追查。

台湾政府在处理转型正义时必须先清楚意识到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台湾各个阶段的历史,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痛处,就近代威权体制而言日治时期与国民政府时期都有建设、也有杀戮,有加害者也有受害者,廓清历史,厘清责任,任何人都不能回避、遮掩历史错误──不论是哪一段历史。

正因为台湾有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政府更应该坚定所谓“正义”的立场,如果今天政府强烈谴责二二八事件,却对日治时期被迫害的慰安妇漠然,那必会激起另一部分人民的不满;反之,强调日本屠杀,却抹杀二二八事件时国民政府的失误,那也必会招致反弹,昔日的国民党就是很好的例子。

台湾省籍对立的源头,在日治时期与国民政府时期,这两阶段影响了太多台湾人,将台湾人的意识形态狠狠切成两半。

如果政府没有办法带头客观地评判这两阶段阶段的历史,那么台湾,永远不会真正的和解,因为永远会有一派人反对另一派人。

台湾近年屡屡爆出蒋中正铜像遭泼漆的新闻(图源:中央社)

和解,是真正意义

在二二八这天,台湾需要有共识是,转型正义的最终目的,叫和解。

转型正义是在从威权体制转变到民主体制后,要去掉威权时代的制度遗留,而不是擦去那段历史、片面解读,或者撤去几个“威权者铜像”。如果转型正义被操作为擦去历史,甚至成为政治斗争工具的话,那么转型正义就失去了政治正当性。

因为蒋中正的功功过过,永远会是台湾历史的一部分,无法抹杀。

任何纪念活动,都要以消除伤痕、消弭族群裂痕为价值追求。如果对二二八事件的纪念不是本着这个目的,而是被意识形态化、被政客操纵为“政治议题”,反而撕裂旧伤、让社会又平添新的撕裂伤口的话,就不仅蠢,而且是笨,是对台湾的不负责任。

台湾是个意识形态分化的社会,每段历史,都牵动不同立场的台湾人的情绪,一个聪明负责的政府,应该放下政治算盘,告诉不同历史阶段的受害者──政府会为人民找回公道。 (林犀 多维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