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制造业既是伙伴又是对手

2015年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在德国汉诺威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博览会发表视频贺辞。李克强在贺辞中表示,中国政府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中国制造2025”,作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路线图。中德两国在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方面的合作潜力和空间越来越大。李克强同时表示,希望与德国工业4.0良好互动,通过开放的创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德国工业4.0”战略方案于2013年4月面世,其实际是2010年7月德国政府推出的“2020高技术战略”中确定的十大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之间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据了解,德国实现“工业4.0”大概需要8-10年,和“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同一个时间段,而且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中国前期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不同之处,苗圩说,主要是中国和德国的发展阶段和工业水平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

针对未来中德之间技术合作方面的问题,《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欧洲学会德国分会会员闫瑾做了专访。

借鉴与合作

《中国产经新闻》:德国作为欧洲工业化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方面有哪些是值得中方借鉴的?

闫瑾:实际上,德国早于中国出台了“德国工业4.0”战略方案。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在工业发展上注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这一块,德国实际上是比较早就意识到了的,而且相应地出台了国家的战略。

在“德国工业4.0”战略里面德国在一些领域实施的做法,中德之间是可以加强合作学习的。像“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中主要有两大主题,一个是智能工厂,即重点研究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过程,然后通过网络化的分步生产设施来实现;另外一个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智能生产,智能工厂可以说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主题。

今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德国工业4.0”的两大主题是相契合的。例如,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主要侧重包括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控机床、制造装备、海洋工程等多个领域优先发展,选择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相近的通信网络装备、航天装备、轨道交通等这些方面做一个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以适应这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那么在这一块,实际上“德国工业4.0”给中国加强中国制造,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可借鉴的地方。

《中国产经新闻》:中德两国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市场应用和人才合作方面互补性很强。去年10月两国共同签署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将双方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如今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进一步推进中德两国ICT产业合作发展方面您有何建议?

闫瑾:在加强合作这一块,中德之间实际上是有一些很好的机制,像中德之间的高层次经贸对话。我认为,双方在日后应该进一步加强这种顶层设计,因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德国工业4.0”战略双方在目标、手段以及重点发展领域等很多方面都是相似或者共同的,并且双方也恰好处于不同的制造业发展阶段,一个处于中低端,一个处于中高端,所以双方合作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双方应该通过现有的机制,找到双方合作的契合点。

对手?伙伴?

《中国产经新闻》:目前由中国牵头的亚投行可谓人气越来越高,从2013年10月的倡议筹建亚投行到现在仅仅1年多的时间,亚投行已扩围至30多个成员国。英、法、德、意也在成员国之列,此前,大多欧美国家不愿将一二等高端技术出售给中国,那么随着现在加入亚投行意愿强烈,是否可能导致原来的这种局面有所转换,中国日后能够得到更多的外来高端技术?

闫瑾:这个也是有可能,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亚投行自身重点投资的领域和项目,本身是很有吸引力的,就欧洲国家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是经济利益发展和需要所在。欧洲国家已经看到了亚洲在基础设施和未来发展建设方面的巨大发展前景和空间,亚投行也给欧洲的资本投资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有利于这些欧洲国家比较顺利地走出现在比较低迷的经济状态。

在亚投行这样一个新的平台机制上,基础设施建设自然需要一些高端的技术和装备,在这些方面欧洲国家是有优势的。所以在参与到亚投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欧洲成员国肯定会出资,但是在技术装备提供和出让这一方面是有巨大的空间和利益的。所以我认为,这为中国日后获得更多的外来高端技术创造了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也会越来越提防中国制造业领域对他们的威胁,所以高端的先进技术装备在日后的提供和合作方面还是会非常谨慎的。

《中国产经新闻》:全球两个制造业大国为何会选在同一时间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两者的关系将是对手还是伙伴?

闫瑾:我认为双方之间既是伙伴,同时也有竞争。双方不约而同先后提出要提升制造业发展阶段水平这样的战略,大的背景就是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作为世界上传统的高端制造业大国,德国也感受到了来自于世界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那么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现在经济上是处于转型提升的阶段,要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资源高消耗型向效率更高的绿色环保型升级,双方都是在国际竞争压力增大,自身经济发展升级需要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台的。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是合作的伙伴,主要是因为中国与德国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是德国是处于中高端,中国是处于中低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一些重点支持扶助发展的领域恰好是德国目前比较强的,有一定的互补性。

双方的竞争关系实际上也是存在的,“德国工业4.0”方案中已经有所体现,德国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国际各方的竞争压力,其中也包括来自中国的压力。随着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不断升级,在一些行业领域可能已经接近德国先进水平,甚至某些领域已经超过德国。这其实也是德国出台4.0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