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明:生物心理自然社會天人一体整体观医学模式新概念的建立

医学模式—是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医学的主导思想,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目前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會医学模式是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而来的,但由于现在的生物心理社會医学模式还缺乏人与自然,天人一体,整体观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融入中医在这方面的精華,有必要将现在的生物心理社會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自然社會天人一体整体观医学模式,才能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中医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除受古代的哲學思想影响外,还受古代天文學,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學,矿物學,植物學,军事学,数学及酿酒技术,冶煉技术的影响.如气象学知識,促進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識奠基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促成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建立等.
    中医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會也是一个统一体.中医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環境与社會环境为背景,用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问题均作了广泛的讨论,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會,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认为人体自身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形与神俱,以及人与自然,社會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及其与自然,社會环境协调的被破壞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重调整病人因社會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提高其适应社會的能力.
    中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會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另外,体现在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认为人体由五脏 ( 心,肝,脾,肺,肾 ) ,六腑  (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 形体 (筋,脉,肉,皮,骨 ) ,官窍 ( 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 ) 等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們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統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統.每一生理系統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结构的完整为机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謝,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撐了它們各自的功能,并使它們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統之间的协调有序.同时,脏腑的功能活动又促進和维持了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謝,从而充實了形体,支持了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根据五脏一体观,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脏腑间,即五个生理系統间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维持协调平衡.五脏之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在分析某一脏病的病机时,既要考虑到本脏病变对他脏的影响,也要注意到他脏病变对本脏的影响.
    形神一体观认为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体是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們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謝,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观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緒,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中医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別归藏于五神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又可引起形病,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形体的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的失常,也会损伤形体而出現精,气,血,津液的病变,故中医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若因躯体病变引起精神情志病变时,当以治疗躯体疾病 ( 治形 ) 为先;若为精神情志的伤害引致躯体疾病,则当先调理精神情志的失调 ( 治神 ) .但由于神乃形之主,躯体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损害,而这些精神损害又常阻碍躯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故重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首先治神.在养生方面,既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加強身体锻炼,以养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淡虚无,怡畅情志,以养神,使神清而形健.
    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也就必然受自然界的影响,人与自然在构成上的同源性,诀定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在人与自然统一性,这一整体观影响下,中医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都把人体放在自然界中去考察,进而形成了中医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人类是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人体的生命过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而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如寒暑的更替,地域的差异,也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应,调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方面.若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力强,能抵御邪气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病,若气候特別恶劣,而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就会乘虚侵入而致病.
    由于自然環境变化的时候,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然重視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存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使精神内守,形体强壮.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也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使之恢复常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以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的治疗原则.
    中医十分注重养生之道,养生又称摄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益寿,二是防病治病.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