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收繳6500萬元反腐大“紅包”

和食物腐爛一樣,無論文化還是傳統習俗,一旦與”腐”字沾邊,就會串味、變味。書法本是賞心雅事,書協本是藝術淨土,可惜也因與之瓜田李下而鬧得不愉快,風波至今未息。”紅包”亦如此,本是人情社會禮尚往來的小”手信”,逢年過節給老人、小孩子派個紅包,以表敬老愛幼之情,結果也異化得面目全非。

本報記者20日從廣東省紀委獲悉,2014年廣東省各級廉政賬戶收繳”紅包”禮金6500多萬元,媒體以”相當驚人”形容。各級廉政賬戶一年收繳6500萬元”紅包”驚不驚人?去年10月,中紀委首次晒出一張”紅包”整治清單,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全國有10萬余人主動上交”紅包”及購物卡,涉及金額5.2億元。橫向來看,6500萬元”紅包”是相當驚人的。

透過6500萬元”紅包”這一滴水,以及2014年全省共查處地廳級干部95人,查處數量位居全國首位這一事實,公眾看到的是,全省紀檢監察機關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嚴明黨的紀律,堅持不懈改進作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初步形成”不敢腐”﹔強化教育監督、逐步構筑”不能腐”、”不想腐”防線的決心。反腐成就卓越,應該給全省紀檢監察機關點個贊。不過,6500萬元反腐大”紅包”,正面看是成績,挽回了損失、挽救了干部,背面看則是壓力,說明反腐任重而道遠。壓力與成績並存,它也對全省紀檢監察部門未來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官員主動上繳”紅包”,動機無非有二:一是”清白宣示”,二是”清白表演”。第一種情況,官員是真不貪財,囿於種種原因,無法明拒,隻能將收得的”紅包”悉數退給廉政賬戶,上繳充公,求個心安與平安。第二種情況,少部分官員則把一小部分”紅包”上繳,作為”可持續腐敗”的成本,其收益就是對外樹立”清官”形象,為其繼續貪腐打掩護,此可稱為”清白表演”。據《廣東黨風》不久前披露,去年被組織查處的省打私辦原主任羅歐就這麼做:偶爾向組織上交一點”紅包”、禮金,給人以清廉的印象,結果一查,發現其擁有價值數千萬的豪宅。兩種”紅包”對清廉度的貢獻有雲泥之別,當區別對待。

一年收繳6500萬元”紅包”,說少不少,說多不多,財政也不差這點錢,公眾更願意看到河清海晏,官場零腐敗,廉政賬戶零收入。因此,反腐要跳出”紅包”,從根子上醫治”紅包”現象。回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議題上,就是一個老話題了,該說的理都說完了,也都不難懂,剩下的便是執行度、執行力。2014年,反腐碩果累累,無論是”打虎拍蠅”的數量,還是糾正”四風”的成果,無論是巡視工作的廣度,還是推進紀檢體制改革的力度……都能讓老百姓從中感受到了猛藥去?的決心和刮骨療毒的勇氣,許多人驚呼”沒想到”。未來,在繼續保持這種態勢的同時,需要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腐敗防范的常態建設上,隻有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筑牢”不能腐”的防線,”紅包”才能在官場上銷聲匿跡,回到民間交往的本義上去。 (連海平)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