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瑰宝重回祖国怀抱,写经长卷展现书法魅力

【美洲华联社讯】(环球时报记者 彭泽锋)“随着祖国的强盛,相信会有更多流落异乡的国宝回到自己的故土。” 近日,“一念·敦煌写经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行,四卷出自于敦煌藏经洞的唐代写经长卷在经历百年的在外漂泊后,首次在故乡与“家人”见面。

  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四大发现之一的敦煌遗书,具有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了唐代书法艺术巅峰,对后世影响巨大。苏东坡、赵孟頫等艺术巨匠都曾得真传于唐人笔法,写经体成为流传至今的艺术经典,直到今天书法家们仍以此为典范。

  据展会策划人樊晓光介绍,此次展览的四卷经书涵盖隋唐早期至晚唐,其中一卷《金刚经》来自于日本著名汉学家滨田德海旧藏。1924年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毕业后,滨田德海曾以兴亚院专家身份长期在华供职。并在北京、天津等地疯狂探寻敦煌遗书,其收藏大部分来源于著名藏书家李盛铎,李氏所藏敦煌遗书多从京师图书馆监守自盗。在那个动荡的岁月中,国之密宝被私人窃取,令人心痛。这部分重要的“滨田珍藏”在其辞世后,一部分由日本国会图书馆购藏,余下遗珍一直由其后代秘藏。此卷由此流出,历经颠沛流离,终于百年后回到故乡。

  另一卷唐代写经在清末的兵荒马乱中被偷带至日本,后几经辗转流落于伦敦,被一家私人手稿博物馆视为镇馆之宝。此次一并展出的一卷《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堪称“历史的见证者”。该卷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体现初唐、盛唐和晚唐写经,透过此卷的书法,观众可一窥佛教在唐代的盛衰。

  据悉,这四卷写经已于2018年5月17日被北京市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属于法定最高级别的珍贵文物、民族瑰宝,要求有特别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对于写经类的品评更有严格规定,不仅要求宋代以前(到宋代时,写经已经被刻本取代,已不见隋唐写经中书法原始之美。)、有明确作者或纪年,还要兼具极高的书法造诣。

  “这四卷如此完整的经书能回到祖国着实不易。” 樊晓光在回答《环球时报》提问时表示,一些西方的收藏者后代由于生活拮据,不得不出售父辈掠夺之文物来接济生活,又因整卷经书珍贵异常,缺少买家,有的收藏者竟选择将经书剪碎分销。“这样的行为令人心碎。近年来,随着祖国的强盛,越来越多流散海外的国宝回到故乡。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新的现象,更多的西方文物透过文明的方式也来到中国,让历史学者和民众都有机会接触更多元的文化。”

  在展出现场,《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不少观众在观看经书之后,都饶有兴致地提笔临摹,感受唐代写经人的意境。一位长者对记者表示,敦煌距离深圳虽远,但对于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却不分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