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基因影响性向 复杂超出想象

【美洲华联社讯】世界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周四(8月29日)刊登了一篇论文,肯定了基因对人类性向的影响。但是,该研究也发现,基因对性向影响可能复杂到几乎没有办法从单一基因直接推论一个人的性向。 这个看法挑战了过去二十年来人们的普遍认知。

   研究团队搜集的数据大多来自白种人

一群欧洲与美国学者从英国、美国、瑞典搜集了近50万笔基因资料,并且询问志愿者他们是否与同性有发生过性行为。 这堪称是同领域研究中资料量最大的一次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拥有同性性伴侣的志愿者之间,彼此的基因具有更多共通点。

主导此研究的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尼尔(Ben Neale)表示: “我们发现个人表达性欲的行为与方式几乎无法用基因准确预测。 ”这个结论也印证了过去许多研究的成果,认为没有单一基因会决定人的性倾向。 但是他们发现,虽然没有单一基因可以决定性倾向,但是基因组当中多个基因的交互作用,却会产生综合性的影响: “单一的‘同性恋基因’并不存在,但是在基因组上不同地方的小基因却会共同作用出一股影响力。 ”其他环境因素,例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是怎么被抚养,或是在成年后又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也都会影响个人的性向。

尼尔表示: “我希望这个研究能让大众认知到,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一样平常…这是写在我们基因当中,也是我们环境的一部份。这是我们种族的一部份,也是定义我们的一部份。”

研究团队认为,基因对性向的影响,可以用基因对身高的影响来做比喻: 一个人的身高不可否认的会遗传自父母的基因,但是就算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因子决定了先天的条件,童年时期所摄取的营养素也同样重要。 这也像是一个人心脏病发作的几率,不但取决于先天的基因所决定的心脏构造,后天的作息与饮食也同样重要。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希望可以透过这份研究扭转人们的印象。 从1990年代开始,人们普遍相信人类的性向也是靠一个“同志基因”决定,就像瞳孔颜色是用单一基因决定一样。

提供志愿者资料给研究团队的企业23andMe的科学家(Fah Sathirapongsasuti)表示: “基因绝对有扮演某种角色,但是很可能不是主角: 环境扮演着难以被解释的影响,也很难准确衡量。 ”

同志基因可以遗传? 最新研究显示,基因作用太过复杂,就算有同性恋基因也不一定会是同性恋

性倾向不是“光谱”

同时,这项研究也挑战了过去美国性学专家金赛(Alfred Charles Kinsey)把性向视为“光谱”的想法。 金赛认为,对同性或是异性有兴趣是线性的光谱,也就是说,从绝对的异性恋到绝对的异性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落点,当一个人对同性越感兴趣,对异性便会越不感兴趣。 这个理论甚至产生了之后的评量性倾向的“金赛量表”(Kinsey Scale)。 但是,周四发表的研究结果否认了这个论点: “基因显示,仅仅因为一个人对同性较感兴趣,就推论他较不会被异性吸引,是过度简化的做法。 ”

多组基因合力才会有影响

1993年,曾经有过一份报告综合了40个家庭的基因,指称Xq28基因为决定性倾向的基因。

但是最新的研究否决了这个观点,这个研究显示: “当我们分析所有共同基因的时后,发现他们可以捕捉到个人的性向与表现大约8-25%的差异。 ”但是他们强调,这个结果必须将多组基因综合在一起才会出现,如果把各组基因独立开来,基因的影响并不显著。

最新的研究找到了染色体上的五个基因座(loci),虽然每个基因座独立出来都只有非常微弱的影响,但是整体而言与性倾向高度相关。 其中一个基因也跟掉发问题有关,这也支持了先前关于管制荷尔蒙使用的讨论。

研究团队认为,这五个基因只是一小部份,未来还有上千个基因等待发掘。(文章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