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根据网络动画短片改编的同名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将于下月初亮相银幕,由网络短剧《万万没想到》改编而成的电影版也在酝酿当中。这些短剧在网络上有着超高的人气,点击量均超过10亿,各自拥有海量的”粉丝”群,带来了不小的话题效应。制作方似乎也正是看中了这股”人气”,期望将其转换成现实票房。
不是名编剧、大导演的作品,没有大明星、老戏骨的参演,由网络剧改编的电影作品想要跻身”高大上”的电影界,只有打”粉丝经济”牌。此前,网络红人”筷子兄弟”主演的喜剧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走的就是这种路数,依靠已经聚集了超高人气的网络红人、草根明星等,量身定制电影作品,精准定位受众群,带动宣传和发行,最终实现票房价值。《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斩获票房2.1个亿,业内戏称,凡是此前熟悉”筷子兄弟”的网友,应该全都去电影院贡献了票房。
除了网络剧的改编以外,近两年来,由收视热门的电视综艺节目改编成的电影作品,也主要依靠了”粉丝”的购买力,票房同样很”火”。2013年春节,由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改编的同名贺岁片,上映8天,票房突破5亿元人民币,取代《泰囧》成为最快”破五”的华语2D电影。影院中观众群以家庭、亲子为主体,不同于一般电影放映的关闭手机、不说话不走动等规矩,该片放映厅呈现出的完全是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边观看节目、边点评的景象。这种另类的观影体验,是”粉丝经济”电影作品独有的,某种程度上说,恐怕也正是观众对其如此热衷的原因。
“粉丝经济”牌不仅出现在电影界、舞台剧方面,由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话剧一经上演,其热度也令剧坛震惊,比起明星效应、名家效应、经典效应等传统的吸引力法则,”粉丝”效应的能量丝毫不逊色。依靠微博营销、论坛预热等手段进行宣传发行,也是这类作品成功的经验。
相比于一般作品对艺术价值的追求,”粉丝经济”的电影剧作则需要较大程度地保留原版作品的特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逻辑、风格品味乃至表现形式,因为一旦走样太多,”粉丝”们很可能就不会买账。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此类剧目并不算真正的艺术作品,它们更符合一种文化产品的定义,并且从产出开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
我们不必对”粉丝经济”的影片谈虎色变。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文化产品,首先都是一种创新,打开思路、接受了这种创新之后,才谈得上改进和发展。”粉丝经济”影片尽管多被传统电影人所诟病,但它的制作流程、宣传发行手段,有其自身的规律,其市场经验也可圈可点,传统电影可以从中找到值得借鉴之处。(曹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