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社洛杉矶5月6日报道)据三亚日报报道,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气候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然而,曾经有些人却认为海南只有美丽的风景,却是文化的沙漠。这显然是误解。海南不仅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近日,海南日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蔡葩应邀到北大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引起各界热烈反响。4月25日,蔡葩应三亚市图书馆之邀,回到家乡就”口述历史与南洋文化圈中的海南”和大家分享了世界曾拥有过一个什么样的海南岛。本期节选其中的精彩内容刊登,以飨读者。
我生长于三亚,祖籍乐东,但我更愿意说我是崖州人。崖州是一个内涵及其丰富的历史地名,包含着很多的人文信息。古代崖州包括三亚、乐东一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产生的沃土。作为古崖州文化的承载地三亚,我对她的感情可以说是浓烈而深厚。三亚看着我长大,我也看着三亚沧桑巨变。人说近乡情怯。今天面对那么多故乡人,那么多年轻充满朝气的青年学子,还有来三亚的”候鸟”们和旅游者,我的心情确实很忐忑,甚至有点惶恐。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自然涌起一股十分亲切的感情。我十分感谢三亚市图书馆”百姓讲坛”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来跟诸位交流、学习。
三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阳光的首都,热带的天堂,更有”美丽三亚,浪漫天涯”作为文化名片,人们认为三亚只是一个只有热带风情而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的地方。人们,包括一些三亚人自己,大多已经忘记了三亚这片土地上曾经的风云激荡,曾经的英雄齐聚天涯。作为世界上流放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方,三亚曾经以她最为温暖宽阔的胸怀,接纳那些敢于为民请命的人,为国捐躯的英雄们!三亚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有九死不悔、博大无忧的鉴真大和尚;有衣被天下的黄道婆;有抗金英雄赵鼎与胡铨;岭南巨儒钟芳;崖州才子吉大文;公车上书林缵统……
今天我在这里不打算展开崖州文化的历史图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世界曾拥有过一个什么样的海南岛,我为什么要做口述历史以及处于南洋文化圈中的海南。
谁说海南是文化沙漠?
从西汉开始,这片被看作天地尽头的太阳领地就纳入中国的版图。由于天高皇帝远,交通阻隔,瘴疬流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都是一个流放政治犯的地方。包括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大臣胡铨和大文豪苏东坡等,都被放逐到这里。到了南宋之后,海南社会始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明清时期堪称鼎盛。尤其是自明代起,海南有大量人口从中原和福建沿海地区移入,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海外贸易非常发达,经济生活也很富裕。因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加上自宋代以来所建立起来的教育基础,及明政府的儒学教育的普及,海南的人文成就达到历史的顶峰。因此,明代人才辈出,中举者约600人,考取进士者多至60余人,这对于当时只有30多万人口的海南来讲,不能不说是文化奇观,被称誉为”海外衣冠盛事”,海南先贤丘濬甚至官至宰相。他一生著作等身,思想不断有创见,160卷的《大学衍义补》让他名满天下,两百多年后的《四库全书》总编撰纪晓岚不得不钦佩他的才学与眼光,这都有据可查。
丘濬(1418~1495年),15世纪的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是中国早期的经济学家,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法律的奠基者,文学家、教育家。他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要早300多年;他主张海运,主张开发海洋。他出生于海南,也受教育于海南,在他24岁以前,他未曾离开过海南。可是,在今天,比起他的海南老乡海瑞,知道丘濬的国人并不多。他的贡献和他的影响力与他的知名度很不相称。
到了民国,海南又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一批批通过南洋走向西洋或者直接从海南岛走出去的优秀学子,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颜任光(1888——1968),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他是奠定中国现代实验物理学基础的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系首位主任。1921年8月,由著名学者朱经农极力向北大校长蔡元培举荐,颜任光执掌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之职。后来的事实证明,颜任光博士在北大的六七年间,是中国物理教学与实验科学得到发展与壮大的关键几年,他让北大物理系来了一个脱胎换骨,奠定了中国实验物理学的基础,深得师生敬仰。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以前,颜任光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物理学家之一。可是今天,知道颜任光名字的人并不多。
说起民国大师,我们不能绕过的一个人物是海南文昌人陈序经先生。陈序经曾任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校长。学者端木正先生说,”陈序经先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大师。凡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民族学,无不精审,且多有独到之见。”陈序经担任过中国多所著名大学的校长。他是岭南大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学术成就最高、人格魅力也是最为感人的。他在1948年的抢运学人运动中,为中国大陆挽留了第一流的学者,如陈寅恪、容庚、冯秉铨等不下二三十人,阵容强大,令全国为之震惊;值得一提的是,陈序经先生对东南亚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经典文献,他著作等身,至今仍有几百万字的作品等待有心人去整理出版。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说以上这几位先辈呢?因为他们都是海南岛杰出的儿子,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他们被历史遮蔽了、遗忘了,连他们的故乡人都不曾知道海南岛还出过这么优秀的人物。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海南是文化沙漠,是除了椰风海韵、阳光沙滩之外,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的地方。不要说离我们几百年的明朝曾经出现过丘濬、海瑞那样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民国,海南又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人们也是很陌生的。海南历史在这里坍塌了、断层了。人们早已忘了海南曾是中国最早开展文明革新、最早参与世界经济大潮和文化交流的地方。人们难以想象,20世纪初年的海口外国领事馆、南洋商铺林立的奇观,人们不会记得,民国海口骑楼老街区,两天筑起一栋骑楼、十年建成南中国最为壮观的骑楼群的伟绩!这一段段辉煌的历史,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革命的中心从南方逐渐北移,海南岛上的传奇便随着岁月的泥沙遁入虚无,它与南洋一起曾经作为现代化的风生水起之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凯歌高奏的南洋远去了,海南也相继沉寂下来。
这就是海南文化所处的尴尬的境地,也是我的生活与创作所立足的土壤。我在这里出生,是现实生活给我触动最深的地方,我生命最深沉的记忆来自这片土地。我从小就知道的海南掌故和代代相传的南洋故事,我试图用我的写作来告诉人们,中国曾经拥有过一个什么样的海南岛,海南绝不是文化沙漠;哪怕是沙漠,她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海南是多种文化交汇的地方,中原文明与南洋文化在此的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海岛文明和文化生态,海南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海南人应该充满文化的自信。
《似水流年》中的南洋人与事
2002年,我所供职的报社开辟了《似水流年》专栏,我是该专栏的主要作者。该专栏得到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不惜版面为海南文化的挖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海口名媛吴玉琴》、《格格遗事》、《文化大师陈序经》到《五层楼的海上旧梦》、《繁花凋落黎明前》、《何家大院》,充满了对现实的关切和历史感怀。从书写中不难发现,我的口述对象中几乎都有一个”南洋”身份。他们无论男女,年轻时候几乎都闯过南洋,都与南洋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生命经历。
“南洋”这个历史称谓曾是南中国好几代人命运转折的起点,也是他们人生起落的缘由。早期闯南洋的先辈在承受悲苦的同时,也以最强的意志、最大的坚持,在南洋打拼天下,学习现代的工商文明和先进知识与技能;从而树立起了新的精神品位,并前仆后继、孜孜以求去缔造全新的生活空间,为居住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回到母国建屋经商,开拓新的工商形态和新的文明。2009年与北京国子监、平遥古城等一起入选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70%的资金来自华侨。
2005年我的第一部口述历史作品《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出版,海南岛上的名媛和归侨学子,流落海南的末代格格,支持抗战的国医……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总是与国运一起升腾与坠落。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情感和忠实的记录,再现那段业已被淹没的人与事。口述者清晰的记忆,配以私家珍藏的民国老照片,让这些文章一经见报就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
2005年12月,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以《抢救历史的女记者蔡葩》和《格格 美女 新娘》为题对我的写作和作品中的人物做了上、下两集的专题报道;2010年6月,央视10套《探索·发现》以《风从南洋来》为题,对我笔下的百年骑楼以及传奇家族进行报道,扩大了海口骑楼老街的对外影响力,我的写作被称为”找回南洋的开端”。
南洋文化圈中的海南是什么样的?
那么,什么叫南洋呢?所谓南洋,就是一个跨国性的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东南亚广阔的环海地域。用著名作家韩少功的话来讲,广义的南洋文化圈,似乎也包括中国岭南的一脉近海城乡,如香港、澳门、广州、海南等等。在中国人以前的俗称里,”南洋”既区别于欧洲”西洋”,也区别于日本”东洋”,但同是一个”洋”,显示出它也是一片现代化风生水起之地,曾先于沉闷和迟重的中国内陆,上演过轰轰烈烈的文明革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早期主要依托着南洋的思潮、风气、人力以及物质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南洋文化所孕育的政治狂飚。
行走在今天的侨乡海南,你不难感受到南洋文化对这片热土的影响。我所记录的华侨家族往事、学者、名媛、南洋学生、渔民、远洋船员以及骑楼、咖啡、各种风味的南洋美食、南洋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南洋文化的元素,都是我们可资利用的口述历史资源。
中国人旅居海外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中国人出洋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的中国人已通过陆路和海路与东南亚发生了联系和交往。唐代,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关系达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在当时由于海南地处南海中西航线之要冲,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热带土特产品,这就使海南人迁移海外成为了可能。唐末至五代十国时代,中原兵祸不断,海南虽地处偏僻,但不愧为避世的世外桃源,所以,中原人士为躲避纷乱时世,纷纷南渡至海南和南洋。
宋元明清四朝,出洋人数倍增,特别是明清两朝。明代自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外交往增多,在这个大的经济背景下,中国与海外的经济联系贸易规模都有所扩大,于是海南岛亦出现了一股向外移民的浪潮。康熙五十六年,为了防止国内米粮流出及外人危及国内秩序等原因,清政府颁布条例,与南洋的贸易一概停止。康熙之后的雍正和乾隆时代,相对地放宽了”海禁”政策,沿海一带的中国人再度掀起一轮向东南亚移民的浪潮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写道:”从1876年-1898年的22年间,仅通过客运出洋的海南人就达24.47万人,平均每年一万余人,而通过其他途径出洋的人数也不少。”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毫不惭愧地说,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华人,没有华人,就没有后来的东南亚,新、马、泰的发展也离不开海南人的贡献。现在,聚居在东南亚国家的海南华侨华人大约200多万人。
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 海南四面环海,海南人自古就常以海为家,四处漂泊,寻找新的生活和栖居地。在历史上,海南人按地缘和族缘关系集结,多分布在东南亚各国,也即地理概念与文化内涵上的南洋。 行走在今天的海南侨乡,你不难感受到南洋文化对这片土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互动的。南洋文化与海南文化的交汇作用,产生了独具魅力的海岛文明。
从专题访谈看如何做口述历史
那么,什么叫口述历史呢?如何开始一个家族的采访写作?简单说一下,口述历史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1948年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在欧美很热门,出版了很多有影响的著作。可以说,是内文斯教授发明了这个名词,但口述历史的做法古今中外都有,比如《史记》和《马可波罗游记》。而且,就哥伦比亚大学来讲,口述史出成果最多最有影响力的是华人著名学者唐德刚先生。
我的首位口述历史对象是位末代格格。2000年,据海南媒体报道,海南也有位隐居的末代格格,我从不起眼的消息中发现口述历史线索,迅速判断格格背后的历史价值:一位末代格格,嫁给海南人,而这个海南人正是孙中山总统府中文秘书,他们的婚姻是宋庆龄促成的。关键是,格格的手中存有孙中山先生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多么丰富的口述历史题材。于是,2000年12月,经多方寻访,我终于在海口和平南建山里一座低矮的平房里,找到年已96岁的格格。
爱新觉罗·恒容格格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根据格格的口述,我找来《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四卷本,也跟爱新觉罗家族的研究专家联系,再对照她保存的家谱。1924年,已经被赶出宫的恒容格格正好16岁,一个机缘,经宋庆龄和朋友的介绍,她认识了孙中山总统府中文秘书林树椿,并成为他的终身伴侣。林树椿(字轩甫),海南文昌人。1921,跟随孙中山在广州总统府,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在孙中山总统府任中文秘书,此时,宋庆龄是英文秘书。孙中山曾赠送一副对联给林树椿:道因时以立,事惟公乃成。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走完了他的一生。从此,孙中山的珍贵遗墨一直跟随着林树椿,无论世事如何更替,这副对联就像传家宝,一直跟着格格,我的着眼点也从这副孙中山的亲笔对联入手,认真查证历史资料,寻找文献支持,我借此走进了清末民初那段历史。
恒容格格后来改名赵秀英,1926年4月,林树椿带着18岁的恒容格格回文昌老家,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恒容格格已经86岁了,才第一次离开海南岛,回到北京,她梦里不知回过多少次的故乡。这么个命运跌宕起伏的格格的故事,在她的身上其实蕴涵着中国近百年来的大历史变迁。在她的少女时代,就遇上了中国”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她从一个皇宫格格到一个平民百姓的巨大落差,都不曾摧毁她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的信念,作为一位母亲的淡定与坚强。所以,当我进入这个采访时,我没有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人物访谈来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口述历史题材,既有历史的纵深,有百年来中国大历史的深厚背景,又有人物命运的曲折传奇,而且这个人物和我所生活的海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让真实的格格自然呈现,我先后做了两年时间的访谈。两年间,我和格格一家变成真正的朋友,她的几个儿子都成了我的兄长。
再比如我所书写的”海口名媛”吴玉琴,她是海南民国八大美女之一,也是当时唯一健在的在海口老街生活的民国名媛,时年已经84岁,但看起来像一位刚刚退休的老人,一切都如此优雅高贵。对她的认识和采访有一段很巧合的事。记得是2001年12月,我在对格格进行口述访谈记录时,有一位我的读者颜振武先生告诉我海口有一位民国美女还活着,就住在老街仁和坊一座老宅里。这次的意外收获,让我开始了另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国名媛的口述访谈。海口名媛的背后,是海口作为一个曾经八面来风的开放之地,它曾经历的开放史、华侨史、战争史乃至家族史等等,通过一个家族命运的变迁,鲜活而立体地展现出来了。
多年的记者生涯,给我的口述历史工作提供了便利。这个经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走进深宅老院,走进遥远寂寞的侨乡,触摸活生生的历史,访问一个个历史老人。我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启发和感动。对本土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对被宏大历史遮蔽下的个人命运的关注,让我走进和时间相逆的旅途,追寻历史的足迹,挖掘存储在老人们心灵深处的活历史。我试图展示的是,处于南洋文化圈中的海南,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当然,海南是一个移民岛,它的文化也是丰富的多元的,与南洋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海岛文化、海岛生活方式是海南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南洋华侨群体所具备的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条思想主线,历史上的南洋与海南的亲缘关系留下很多宝贵的资源,给我们的写作提供很大的空间。
今日,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省,与南海相关的人物比如南海守礁人、南海渔民、三亚回族群体、南洋周边国家的华侨华人及所在国的族群等等都是口述的重要内容,进行南洋文化、南海口述历史的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正如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主任包茂红教授所言,东南亚海域是亚洲的地中海,海南是这片海中的一颗明珠,它的文化值得从世界史的大视野去发掘和构建。让我们共同努力开掘口述历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