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谈判柳暗花明 后续不确定性与分歧仍需谨慎

【美洲华联社10月15日讯】最新一轮中美高级别经贸磋商进展的超预期成果无疑为双边经贸关系吹来一股暖风,也令资本市场反应热烈。然而考虑到中美经贸争端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双方未达一致的分歧、以及后续的程序性磋商等,尚难言这阵暖风能持续多久,仍需谨慎客观看待后续进展。

2016年5月,美国佛州迈阿密,一艘货轮在港口码头卸载集装箱。

多位中国官方人士指出,谈判的过程是中美双方了解彼此诉求、共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此次磋商的实质性进展正是通过均衡谈判模式的结果。从程序上来讲,后续还要经过几次磋商回合才能达成协定,尽快消除后续的不确定性、稳住现下达成的共识是双方依然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先易后难,迈出向好的第一步是难能可贵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后面的路是高枕无忧的。”一位了解情况的中国官员对路透称,目前并不能对中美经贸局势过于乐观,仍有诸多分歧需要逐一解决,同时还要警惕再次出现反复不定的情况出现。

他并称,短时间内全面解决中美经贸领域存在的分歧是不现实的,在达成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攻克其他的分歧更为重要。在协议签订之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反复磨合逐一解决。

另一位中国政府人士表示,此次谈判由力求一揽子协议转向分阶段性协议,先就已有的部分共识达成初步协议,可视作双方解决问题的积极诚意,而中方承诺大量购买美方的农产品,既是博弈中的一种“让步”,也对中方自身有利。

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避免发生大退步,是此次中美经贸磋商值得称道之处,先易后难也是防止中美关系的倒退。“但并不能松懈,达成的共识还需要落实到行动并上升到文字。”他称。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分析,虽然10-11日这轮谈判阶段性向好,但中美博弈仍然是波折中前行,而且已加的关税没有降低,因此估计关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可能已经实际产生。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来看,全球贸易需求较差,也成为制约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五与中国副总理刘鹤会谈后对记者表示,美国和中国已达成第一阶段实质性贸易协议,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和大宗农产品采购等领域达成一致。他称双方非常接近结束贸易战,需要五周的时间来将达成的一致的内容形成文字。

中国商务部上周六称,第13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在美国华盛顿结束,双方在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指导下,就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建设性的讨论;并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针对此次磋商取得的进展,中国新华社周六发表时评文章称,本轮磋商朝着解决问题方向取得理性务实的进展,有助于防止经贸摩擦升级和扩散;但后续许多问题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要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战略定力。

市场方面,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周一早盘涨幅扩大至逾400点报7.0586元,创8月21日以来新高;沪综指.SSEC收升1.15%,香港恒生指数.HSI尾盘涨0.82%;中国银行间债市周一资金面稍收紧,且中美贸易谈判向好影响未消,10年期主要现券收益率涨约1-2个基点(bp),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亦小幅下跌,债市整体延续偏弱势头。

**对11月APEC峰会的期盼**

虽然目前的谈判只是局部达成协议,但这不妨碍市场对中美经贸关系再向前一步的期待,加之特朗普表态“五周的时间”达成协议,让即将于11月中旬在智利召开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峰会,被寄予两国元首会晤并签定协议的憧憬。

上述未具名中国官员指出,短期中美经贸关系得到实质性进展是为解决长期问题奠定基础的,但并不等于长期问题的解决,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APEC会议确实被承载了外界对于中美贸易争端结束的愿望与美好预期,不过从工作流程上来讲签订协议还需要一个过程。

联讯证券策略组认为,第一阶段的第一部分协议签署的时间窗口可能为11月16日至17日在智利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短期来看,磋商结果向好必然会提振市场情绪,提升市场风险偏好;从深层影响来看,中美经贸关系向好也将会对两国乃至世界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若后续中美经贸问题能持续向好,这对中、美双方乃至全球经济情况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减轻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仅就中国经济而言,短期经济增长动能有所恢复,经贸关系向好有助于维持中国经济的相对韧性。

投行野村此前在报告中称,短期协议可能为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16-17日举行的APEC峰会会面创造条件,惟不认为一项有限的短期协议能实质性地改变美中关系总体消极的发展。

野村表示,倘若美中未能达成短期协议,未来几个月中国的出口将可能进一步呈负增长;而对中国GDP贡献约10%的制造业投资增长也会进一步下滑。在中国内需疲软迹象上升的同时,达成部分贸易协议对于中国稳定增长至关重要。此外,增加大豆、谷物、猪肉和其他食品的进口对控制中国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上涨亦有很大帮助。

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都计划参加11月16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APEC峰会。美国农业部上周四证实,在截至10月3日的一周里,美国对中国的猪肉净出口为14.2172万吨,为有记录以来对这一全球最大猪肉市场的最大单周销售。

美国总统特朗普称与中国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是“迄今为止最伟大且规模最大的协议”,即便一切都没有落实到书面上,而且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大多仍未改变。

在特朗普称赞中国同意购买多达500亿美元农产品的同时,他仍准备维持对数千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征收的关税,引发对关税将成为“新常态”的疑虑。

中美两国的贸易战已长达15个月,随着中国买家的消失,美国农户不得不放任地里的农作物腐烂,估计贸易战给全球经济造成了8,500亿美元的损失,这相当于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白宫记者会几乎没有公布协议的具体细节,中国的正式声明更是黯淡—声明暗示,中国官员认为他们实际上根本没达成一致。

了解最近这次协商情况的消息人士表示,最初引发贸易战的问题,即美国对中国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的核心诉求仍未解决,这包括中国强迫外国企业转让技术作为在中国经营业务的代价,对国有企业实行不公平补贴,助燃了全球市场产能过剩。

美国财政部前国际事务次长希茨(D. Nathan Sheets)表示,美国并不认为“在这些问题上可以有弹性或任何让步”。

“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如果这就是重点,我们真的要对中国无休止地大幅加征关税吗?”希茨说。他目前担任资产管理公司PGIM Fixed Income的首席经济分析师。

贸易专家和中国市场分析师认为,在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中旬会晤前,中美两国很可能无法就细节问题达成一致。即便可以达成,中国也不是那么愿意为难度更高的“第二阶段”磋商作出必要的让步,反而宁愿忍受美国的高额关税。

2009年,当时在PIMCO任职的伊尔艾朗(Mohamed El-Erian)用“新常态”一词形容金融危机后全球低增长和低利率的格局。

10年后,“新常态”可能构建这样一种格局:美国无限期地对中国绝大多数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对多数美国商品也课以重税–这给全球经济带来持续拖累,北京方面的行为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商务与政治经济研究课题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周五的贸易休兵“只是把棘手问题后推,这目前对双方来说就足够了。”他表示,最终“特朗普政府可能完全没辙,而中国企业也不会受到束缚。”

贸易战开始之前,全球经济前景一片光明。2017年底时,特朗普政府正要颁布旨在积极促进企业投资并提振美国经济增长的广泛减税;欧洲已摆脱危机后的低迷;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但亦展现其韧性。

“全球经济活动回升势头正在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7年10月写道,并预测全球2018年经济增长率可达3.7%。

自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已对价值逾1,100亿美元的美国输华商品加征关税,范围涵盖到除商用飞机外的几乎大部分商品。美国则已针对每年价值约5,500亿美元中约3,75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

IMF新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本月警告,贸易冲突使全球经济陷入“同步放缓”,其累积效应可能意味着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减少7,000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贸易紧张局势造成的不确定性严重削弱了企业投资并伤害市场。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FED)也做出了类似的预测,将其对全球GDP的预估下调了1%或8,500亿美元。

欧盟9月6日公布,欧元区今年第二季经济增长减半,因德国经济萎缩且贸易放缓。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在白宫记者会刚开完后就撰写的一份报告中称,特朗普宣布的协议仅会将贸易问题对全球GDP构成的拖累减少0.1%。中美就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达成一致后,美方暂缓实施原本在10月15日生效的上调对华关税举措。

“通过保留其他所有已加征关税,(特朗普政府)可以说他们对中国很强硬,他们不会让步,”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经济专家David Dollar说。

“进一步磋商和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可能性看来不是很大。(文章来源:陆家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