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观点:中国一季度GDP同比降6.8%首现负增长 将相机推更大力度政策(更新版)

路透北京4月17日 –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降幅大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6.5%,为1992年中国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首现负增长。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减少15.8%;路透调查预估中值分别为降7.3%和降10%。

统计局数据并显示,1-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降幅大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15.1%。其中,民间投资下降18.8%,基础设施投资降19.7%,制造业投资降25.2%,房地产开发投资降7.7%。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

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国新办发布会表示,中国下一阶段会根据形势变化相机推出更大力度的政策。中国二季度经济会明显好于一季度,如果全球疫情控制较好,下半年比上半年也会明显更好。

分析师指出,虽然一季度GDP同比降至纪录最低,但3月多数指标表现明显较2月有所改善,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需求将逐步改善。由于面临海外疫情扩散导致外需和国际运输出现大幅下滑,要保持存量经济稳定仍需要一些托底政策。

一季度GDP及3月详细数据:

–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路透调查中值-6.5%),环比下降9.8%

–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路透调查中值为-7.3%)

–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5.8%(路透调查中值为-10%)

–1-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路透调查中值为-15.1%),民间投资同比降18.8%

–1-3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9.7%,制造业投资下降25.2%

–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7%,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7.2%

以下为分析师评论摘要:

–恒大研究院院长 任泽平:

我对一季度经济数据的主要看法:做好较长时期经济衰退的准备,加快启动以“新基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一揽子方案。

中国在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方面走在全球前面,胜利来之不易,代价沉重。现在面临的情况类似于03年“非典”和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叠加;欧美疫情仍然十分严峻,“长尾特征”明显,全球经济基本停摆,中国很难独善其身,不确定性很大,确定的是经济将较长时期深度衰退。

民营中小企业及其就业现在是最困难的群体,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疫情后日益强烈的报复性消费的需求,和口袋里没钱,之间的矛盾。在抗击疫情和百业萧条的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竞争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巨大前景是少有的亮点,后疫情时代将极大催生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新基建、新经济。

在抗击疫情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各种竞争性方案中,以“新基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一揽子方案最终胜出,后面关键是实施,要尽快重启经济,让经济转起来,循环起来,活下去,重燃希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 周茂华:

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悲中有喜”,经济最困难阶段正在过去。新冠疫情及防控措施对消费、投资、外贸整个经济活动都造成不同程度冲击,其中,消费与投资超预期下滑是一季度经济的最大拖累,而从一季度进出口整体好于预期,疫情对外贸影响整体偏有限。

国内经济整体走势介于“V”型与“U”型之间,曲线略平缓。主要是疫情并未实质冲击国内潜在增长率,就业市场稳定,国内及时出台逆周期调控政策,这些政策均有助于提振国内消费与投资,目前,国内工业制造业整体复工复产率超过八成以上,楼市、汽车及零售餐饮方面也出现明显回暖,国内加码基建、新基建投资,消费与投资对经济贡献9成以上,二者为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能。

但疫情蔓范围、持续时间及其对经济冲击均超预期,全球疫情拐点仍未到,由于缺乏特效药,国内防疫仍不能放松,这继续对中国内需与外需均造成不同程度拖累,国内居民在出行、餐饮等接触式消费方面仍谨慎;受疫情影响,二季度欧美等海外经济体料陷入深度衰退,不可避免对中国外贸构成拖累。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 姜超、于博:

当前财政已经成为政策重心,我们预计,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率有望从2.8%扩大至3.5%;二是有望发行特别国债1万亿;三是地方专项债规模有望升至3.3万亿。并将主要用于减税降幅,发放补贴等,支持居民消费、基建和科技投资。虽然二季度外需依然承压,但国内疫情可控加上逆周期政策发力,预计内需的恢复将支持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升转正。

–国盛证券固收团队 张伟、李清荷:

虽然一季度经济快速下滑,但从3月数据来看,经济正在逐步恢复,从4月开始生产有望率先恢复正增长。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需求逐步改善;基建投资继续发力,制造业投资回升相对滞后,随着稳增长政策带动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需求持续改善,制造业投资将随之回升。

经济正在逐步恢复,短期债券利率将继续震荡。从基本面看,工业和地产领先的经济基本面正在逐步恢复,经济有望在4、5月份恢复到同比正增长状态,基本面逐步改善不支持债券利率继续明显下行。但利率调整期目前看也尚未到来,经济基本面虽有回升但依然疲弱,同时面临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带来的外需下跌风险,因而政策会继续宽松,流动性充裕将保障短端利率继续低位波动,利率曲线继续处于牛陡状态,长端利率明显调整时期尚未到来。短期来看,债券利率将延续震荡态势。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总体还是在预期之内,更重要这个数据反映的是一个在经济社会、大家都在隔离的情况下的一个表现,经济停摆下的表现,投资和消费大的下滑,但这是一个过去的数字。下一阶段面临的是,总需求还需要往上提一提,国内所谓场景式的消费,人员聚集性的活动还没有完全恢复,也面临海外疫情扩散外需和国际运输上的出现大幅的下滑。

我们需要一些托底的政策,一个在消费上一个是在投资上,消费这方面各个地方有发放消费券,但更主要的还是让大家有工作有工资才想花钱,预期要稳定。让大家有工作需要三方面的投资:对于出不去的人在农村的务工人员,要做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已经出去的在城里的务工人员,要做传统基建,也可以有很多机会;增强新基建,为了配合这些需要保证用人,用地和用钱。

–中海晟融经济学家 张一:

经济增速符合预期,从投资和消费的数据看,如无3月份出口的相对稳健,降幅可能会更大。这从另一角度说明,未来预期不稳并叠加行为惯性形成,即使加快复工复产,需求缺口也很难短期内得到弥补。考虑到出口的稳健一定程度上是进口商补库存所导致,而境外疫情仍处于高峰期,预计4月份出口将会超预期下降,叠加消费仍有可能低迷,而政策对冲只能实现边际递增,很难弥补巨大的缺口,经济难以在二季度出现“V”形反弹。

新增就业229万人,数据令人振奋。但要关注目前存量就业受到的影响,尤其是自主就业、农民工等人群受到的冲击状况,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当务之急,政策并非要过多地刺激房地产,而是要对房地产企业融资边际宽松,防止房企大规模倒闭进一步冲击就业市场。

目前,政策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对冲措施,这些措施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实体经济不振而资本利得没有减少的状况并没有过多关注。当务之急,并非要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保持存量经济稳定,不出现大规模企业倒闭,维持住经济的造血功能,应是当前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唐建伟:

一季度GDP基本符合预期,应该是年内最低水平,主要是疫情冲击导致经济临时的休克。不过3月数据降幅基本都在收窄,倘若二季度全球疫情能控制住,今年后面三个季度经济逐季反弹是可以期待的。目前全球各国政策都非常积极,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从数量级上看也是非常积极的,这些对经济恢复能形成有效支撑。

海外疫情3、4月份加速蔓延对中国4月出口可能影响较大,但4月国内工业、投资和消费应该都不会比3月更差了,复工复产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复工复产已经接近正常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慢一些,生活性服务业最慢。但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性服务业的恢复会有明显加快。

整体看,只要全球疫情能在4、5月份出现拐点,中国二季度经济增长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还是可以期待的。

–民生银行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应习文:

受新冠疫情冲击,一季度同比创近30年来最大跌幅,但好于市场预期,全方位体现了统筹疫情防控的积极效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韧性。

新兴服务业为第三产业提供了支撑,尽管餐饮、文化、娱乐、教育等服务行业复工程度较低,但金融、信息软件等服务业保持增长,交通运输、零售等行业也出现复苏迹象。另外,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由2月的6.2%下降至5.9%,一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3.9%,也低于6.8%的GDP降幅,这将为下一步居民消费企稳和信心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整体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内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预计在各国提交的答卷中将处于“优良”水平。不过,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欧美国家疫情仍在持续暴发,南美、南亚与非洲或将成为下一个疫情中心,二季度经济能否恢复正增长还言之尚早。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军: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显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属于中等程度的衰退,基本符合之前大家的预期,但是各项指标3月份表现明显较2月份有所改善,尤其是供应端明显强于需求端,工业增加值3月非常轻微的下滑,表明前期促进复工复产的效果显着,供应端开始寻求恢复。

需求不足是当前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受全球疫情蔓延导致的全球经济大停摆的影响,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仍将徘徊在零至较低正增长之间,全年经济增速可能在3-5%之间。未来中国的复苏之路艰难曲折,未必会如之前大多数机构所预测的那样乐观,可能既不会是V型,也不会是U型,大概率是NIKE型的缓慢、微弱复苏。

短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既有因国内外供应链中断导致的供给恢复不达预期问题,也有内外需双不足特别是内生需求不足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情逐步受控,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将成为经济复苏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未来的经济复苏走势主要取决于:国际上全球疫情何时得到有效控制、拐点何时出现,二是“去全球化”甚至“去中国化”倾向是否真正能成气候、供应链重构的程度与进程;国内主要是看中国一揽子宏观政策的力度究竟有多大,降准降息是否仍是选项,特别是存款基准利率是否会下降?力度大,经济复苏快一些,但后遗症也多一些;力度小,复苏得就会慢一些。

二季度中国经济仍面临多重风险点,不排除有爆发“明斯基时刻”的可能,具体而言,二季度乃至2020全年,中国经济恐将面临如下六大连锁冲击:一是小微企业、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及其对就业带来的冲击;二是疫情蔓延对全球和中国供应链顺畅运转的持续冲击;三是股市仍有可能面临第三波冲击;四是房地产销售和价格下跌引发的连锁冲击;五是经贸摩擦再次升级乃至加剧的冲击;六是疫情出现反复或反弹的冲击。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虽然3月份数据仍然呈现了萎缩状态,但下降幅度和2月份相比,明显收窄。从复工复产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下,3月中下旬后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才开始逐步复苏,且复苏速度较快。从就业情况看,社会容纳力完全可以承受疫情的冲击。后续政策宜保持稳定,中国不仅在疫情防控上给西方提供了有效经验,在宏观调控上也是如此:坚持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稳健政策基调,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救助以受到疫情真实冲击的企业为标准。

不同于以往供求失衡或需求下降,由于疫情带来的冲击使供求双萎缩,大力度、快节奏出台的各类激励方案,其负面作用将远超正面作用;经济需要的是救助,但不是刺激。救助的对象是损失,最好同步或滞后,因为事先难预期;刺激则是激发成长,当然最好事先发动。

相关背景:

–路透最新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今年经济料仅增长2.5%。其中,一季度预计同比降6.5%,二季度叠加海外疫情蔓延带来的二次冲击,原本预期的深V型反弹显得渺茫,预计增速只能回升至3.5%。倘若海外疫情能在4、5月间得到控制,下半年随着经济逐渐恢复常态,预计三、四季度能达到5.9%和6.3%。

–前期因延期复工积压的出口订单陆续交付,带动中国3月以美元计价出口降幅大幅收窄至6.6%,进口仅微降0.9%。3月进出口好转展现中国外贸韧性仍在,但海外疫情3月开始迅速扩散,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也让中国外贸面临的困难加大,更大冲击可能在后面。

–中国总理李克强本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要在扩大实施前期有效政策基础上,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并抓紧按程序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周三召开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二表示,由于冠状病毒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停摆,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0%,这将是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滑坡。IMF预计2021年将部分反弹,全球经济将以5.8%的速度增长,但称其预测具有“极大不确定性”,最终结果可能要差得多,具体取决于疫情发展情况。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马骏此前已经明确建议中国今年不再设定GDP增长目标,他认为实现4-5%增速的难度也很大,尤其是要定在原来的6%左右的目标,很可能实现不了,最后被迫搞“大水漫灌”。另一名央行委员刘世锦也认为今年能保持适度正增长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