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尚未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还没有变富

 
参考消息网12月7日报道 德国《每日镜报》网站12月2日发表题为《中国没有变富》的文章称,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也是从历史低点开始起步的,现在更难以实现从新兴工业国家到发达工业国家的跳跃。
 
文章称,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1792年9月派遣马戛尔尼勋爵前往中国。他带着望远镜、气压计、华丽的钟表和气步枪而来。随同他一起而来的还有上百名科学家、外交官和艺术家。但过了一年后他才终于在北京见到乾隆皇帝。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误解。中国人进行了数周的劝说,马戛尔尼仍拒绝通常的“叩头”。皇帝出于“礼貌”接受了礼物。但他让马戛尔尼空手而归,并给乔治三世写信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乔治三世本来想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开发新的巨大市场。当时西方商人只能达到中国南方的广州港。他们的货物在那里由中国的中间商承销--对英国人来说这种生意利润太少。
但中国不想平等对待英国。中国自认为是“中央王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国家”。周围的日本、朝鲜和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是“蛮邦”。它们和中国维系着朝贡关系,但反过来也和中国进行贸易。
文章称,当时中国是世界上远远领先的最大经济体,很多领域的技术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亚当·斯密在1776年说,中国是比“欧洲任何地方”都富裕的国家。因此这里缺乏其他地方进行工业革命的压力。当今天人们说中国“重新崛起”而不只是“崛起”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马戛尔尼失败的使命标志着中国深刻历史变化的开始。19世纪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与英国或德国等国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后来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虽然他发动的“大跃进”和文革都以灾难告终,但毛逝世后中国却开始了令人惊叹的追赶进程。
如果说眼下西方最关心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或者和俄罗斯余烬未熄的冲突,那么中国因其经济与世界融合而不再是一个可被小视的国家。再过五六年后它就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是一个此前从未有过的超级大国:一个人均收入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经济巨人。
直到10至15年前西方人还相信,中国朝自由民主方向发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财产权、经济竞争、最近还包括数字融合--这一切都将带来对政治参与的期望。理论是这样的。
文章称,中国的确出现了约占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产阶层。但他们想维持已经得到的所有东西和地位。因为从社会主义集体化到资本主义竞争的转变已经让中国成为一个风险社会。与毛时代不同,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人民的私人生活中撤退。作为回报,它希望看到民众的政治忠诚和社会的自我组织。
文章称,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临界点。2008年西方发生的金融危机正中中国领导人下怀。鉴于美国民主党政府和欧洲推出大型救市计划以维持私营经济运转,人们突然用更为友好的声音谈论所谓的“中国模式”:不必每隔几年就看选民脸色行事的政府能够制定更有远见的经济政策吗?独裁政权通常可能更适合推动发展中国家往前发展吗?一家积极投身中国市场的德国DAX股市上市企业的董事会成员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看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就行了。相比之下,中国更可信,效率也更高。
在这场危机的高潮时期,中国高层的确行动迅速且谨慎。他们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投资了6500亿美元,因此也间接地帮助了美国和德国等国。此外,与俄罗斯在普京领导下所走的道路相比,中国的外交政策简直显得很克制——尽管南中国海存在一些领土冲突。
但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48%的中国人认为日益增大的财富差距是该国“很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公正问题还不严重,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日子都年复一年地变好。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今天的6000美元以上。到过中国南方城市深圳的人会发现,那里的生活标准和美国或欧洲的市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中产阶层的住房是往高里而非往宽里建造。
文章说,过去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也与毛之后的中国是从历史低点开始起步有关。从几年前开始,高速增长已经部分由国家投资来实现——代价是,私人家庭的储蓄因为国家银行系统人为压低的利率而收益很少。现在更难以实现从新兴工业国家到发达工业国家的跳跃。到2030年该国因为人口结构变化将失去3700万劳动力。此外,还存在新兴工业国家可能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因为对于简单工作来说它们的成本已经变得太高,与此同时它们却不能实现向高价值创新产品的转变。深圳曾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发祥地,如今当政府提高工人工资以便让他们保持友好后,深圳周围地区的企业正向柬埔寨或越南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