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 用爱讲述中国故事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从第一所正规华文学校——1690年的印尼明诚书院创办至今,华文教育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受不同国家政治环境和移民政策的影响,华文教育几经坎坷和波折,但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不管生活怎样艰辛,侨胞们始终坚持不懈、办学育人。 
 
12月7日,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在京举办,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位华文教育专家共同围绕“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这一主题,探讨如何在新时期让海外华文教育开出更美的花。
 
澳大利亚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许易:
 
跟主流社会交朋友
 
“想要让主流社会对华文教育认可,就一定要融入其中,跟主流社会交朋友。”澳大利亚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丰华中文学校校长许易讲起推广华文教育的经历,有着切身的体会。
 
1998年,许易在澳大利亚悉尼创办了丰华中文学校,“最初只有十几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700多名学生,并成为州政府拨款的学校。”许易说,“起初,当地主流社会对华文学校知之甚少,后来我们打开大门,邀请政府官员来学校参观,让他们了解华校在做什么,这里的学生在学习什么。”
 
令许易印象深刻地一件事:2010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陆克文参观丰华中文学校,开始的讲话很客套,随后是参观教室,听学生们朗诵、唱歌。当看到这些出生在澳大利亚的华裔青少年自如地运用中文时,他由衷地表示惊讶和赞赏,对许易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的学生是将来中澳交流的纽带。”
 
许易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地沟通,使当地主流社会对华文教育理解、认同,政府也愿意倾听华校的诉求并尽力提供协助,这样开展华文教育的机会也就来了。
 
为了让华文教育有更好的发展环境,2012年,在许易的牵线搭桥下,中国国务院侨办与新州政府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促成中澳文化交流、华文教育与主流教育接轨方面迈出了崭新一步。“其实,华文教育不只是中华民族的‘留根工程’。对海外的主流社会来讲,我们也是在为他们培养双语、双文化的人才,是在为世界培养人才。”许易说。
 
泰国曼谷华教促进会主席何韵:
 
从举步维艰到炙手可热
 
来自泰国的曼谷华教促进会主席何韵在此次参会的代表中算是年长者,她见证了华文教育在泰国的起起落落。“现在,不仅是华侨华人在学习华文,越来越多的泰国人也开始学习华文了。”何韵谈起华文教育在泰国的发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历史原因造成华文教育不幸在泰国断层长达50年之久。”何韵回忆起那段历史,语气沉重。直到上世纪90年代,泰国才开始对华教慢慢“松绑”,华文学校也开始兴办,然而起初举步维艰,在师资、生源方面都遇到不少难题。何韵说,办学初期缺乏正规的华文教师,受条件限制,我们只能聘请当地人。然而,比起师资,更让何韵为难的是生源问题。“断层”几十年,在部分年轻华裔后代身上,“华文”和“中华文化”已经遗失。尤其是儿童,他们学习华文的原因很简单,“爷爷奶奶让学的。”开班时,学生很多,然而由于周边缺乏华文环境,很难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起初,一个班约有三四十个学生,到了第二、第三个学期学生就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五六人。何韵感慨说:“我从事了华文教育这么多年,自我感觉仍然没有达到目标。每当看到华裔年轻人无法用中文交流、看不懂中文报纸,就会感到遗憾。”
 
20年来,何韵为华文教育不断地努力着。“泰国老师不好就回来请中国老师,从汉语拼音‘abcd’开始学起。”经过多年的坚守,何韵的华文学校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她目前管理着两所华文学校,一所是全日制中学,约有1000名学生;另一所是华文补习学院,约有3000名学生。
 
现在,华文不仅和华人紧密相联,还吸引了不少泰国人。随着中泰两国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华文人才也变得炙手可热。何韵介绍说,出于就业或者其他需求,泰国人也成为华文教育的主要生源之一。在何韵的华文学校里的泰国学生约占十分之一,他们学习华文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华裔学生。
 
美国南侨学校校长谭粼:
 
体验式教学带来的收获
 
“海外的华文教育目前面临一个难题:就是低年级的学生队伍庞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人数锐减。”大会中,各国代表提到的问题,在美国旧金山南侨学校也同样存在。“我们学校的幼儿班及小学一二年级,每个班都有200多名学生,而真正上到12年级的只剩下10多名学生了。”南侨学校校长谭粼坦言:“这其中有各种原因,比如高中课业比较繁重、家庭搬离学校比较远等,但我始终认为兴趣降低是孩子们远离华文的重要原因。” 
 
南侨学校的老师在中国都是很好的老师,但在给华裔青少年授课中发现,老师很难融入美国孩子的文化。“如果我们只是教华裔青少年读古诗,了解中国历史人物,而她们在实践中发现根本没办法跟中国人沟通时,其实我们的教学就失败了。”谭粼始终认为中文是一种语言,而语言一定是用来与人沟通的,只有在生活中应用到,学生们才会对中文有兴趣。
 
小学就读于广州、初中移民到美国的谭粼自认为对两国的教育体系都比较了解。如何激发华裔青少年学习华文的兴趣,她在多年的教学中也摸索出一套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对于低年级而言,游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现在的学生人手一个iPad或iphone,而苹果公司有一个很好的软件,只要说出读音,它就会按读音显示文字。”谭粼就利用这个“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练习发音,看谁读得最准确。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她的教学方式则是融入他们的生活。“我们有一堂课是学习中国饮食,吃的东西本来就很吸引人,但怎么能让他们学以致用呢?”谭粼索性把这堂课搬到课外,带着学生去唐人街买菜,每个人用10块钱,看谁买的菜最多。“不要小看一次买菜,这其中需要很多词汇。比如学生要知道都有哪些菜名,然后要跟卖家讲价钱,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们更愿意去练习、运用中文了。”
 
谭粼此次的北京之行,除了相关的研讨资料,还带来了一堆贺年卡。“这都是我的学生亲手制作的圣诞卡,大会结束后我要把它们带到南京,送给我们姊妹小学的同学们。”纯手工制作的精美卡片,顺畅的英文,和不怎么规范的中文,透露着华裔青少年用中文沟通的渴望。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
 
“帮、扶、带”体系将在2017年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中文热”持续升温,海外侨胞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近2万所各种类型的华文学校,但海外华文学校也面临着师资水平有待提高、资金短缺、标准化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华校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表示,国务院侨办正积极会同有关方面,在华文教材研发推广、华文教师培养培训、华文学校发展建设、举办华裔青少年活动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据裘援平介绍,目前国务院侨办已在35个国家遴选了208所办学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华校评定为“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给予重点支持,使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华校加快发展;为32个国家的162所办学困难或刚刚起步的华校提供物质支持,帮助它们逐步走入良性发展轨道;在32个国家的340所华校设立“华星书屋”,建立小型图书室,满足华校师生教学和课外阅读需求;给予12个国家的19个华文教育组织以重点支持,帮助其改善办公条件。
 
“我们的‘帮、扶、带’体系将在2017年进一步完善。”裘援平说,到2017年,国务院侨办将再建设100所“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再扶持200所贫困华校和新兴华校,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再支持30个华教组织开展工作,再建200个“华星书屋”满足华校师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需求。此外,在华文教育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华文教育重点国家,尝试推动设立华文师范学院或华文教育服务中心。扩大外派教师选派规模,每年由800人增加至1200人,充分发挥其示范教学和培训当地华文教师作用,帮助提高教学水平。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