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P2P模式的前车之鉴

中国现行的所有金融监管制度,无一不是巨额资金换来的,不同的是过去是由国家银行来买单,每年央行巨额的呆账核销资金,都会催生相应的监管制度的完善,而此次冒出的P2P平台公司或将大量倒闭风潮,将会为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提供了国家最小成本的互联网金融业监管制度的产生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10月27日”银坊金融”老板忽然失联,带着投资人上亿元资金不知去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杭州警方也介入了调查,警方认为”银坊金融”存在犯罪嫌疑,当日便立案侦查。

而根据第三方网络贷款平台——”网贷天眼”的统计,截至10月25日,”银坊金融”累计成交量2421笔,成交金额为3.36亿,代收金额超过1.6亿,借款产品期限主要以中长期为主。所有标的还款方式有三种:第一种为每月付息,到期还本;第二种是按月分期还款;第三种是一次性还本付息。其中按月分期还款的标的不超过10笔,大部分都是每月付息到期还本。

当前,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度发展,作为互联网金融的P2P因其高回报率,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投资工具,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横空出世。不过缺乏严格监管和追逐高回报率,也是P2P等互联网金融存在高风险的隐忧所在。

根据融途网公布的《银坊金融考察报告》指出,”银坊金融”的业务模式,是先由瑞安的金通担保公司用自有资金放款,然后拿到网上进行融资。但是因为风险较大,”银坊金融”在取消了一段时间线下充值后,又开通了对公账户用于线下充值,可仍然没有解决资金通过平台进出的问题,却依然展开了业务活动,俨然是监管出现了漏洞。

像这种P2P的网络融资——以绕过银行的方式发展借贷业务,在欧美繁荣的网络市场,也是近十年的事情,其中最成功的P2P公司,要数美国的借贷俱乐部(LendingClub)。借贷俱乐部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是一家专注于提供线上平台,作为交易服务媒介的借贷公司。

他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借款人列出他们的借贷需求(往往是他们遇上麻烦的故事),经过资格审核后,依照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借款总额及分期贷款期限的资讯,计算出每期应偿还之利息及本金。然后,再将债务总额分割为小金额债券,提供众多投资人(贷出者)参酌债务人的资讯,进行有的放矢的选购。

在网络上利用金融创新,绕过银行进行借贷业务,借款人的优势在于:首先,借款利率要低于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其次,通常来说借款人无需资产抵押担保。而个人投资者(贷款人)将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利率高于储蓄账户或定期存款)。尤其在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当银行的信任度和利率都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这种融合了”利他主义”的高回报融资方式,吸引了许多个人投资者。

投资者从利率中赚取回报。利率从6.03%~26.06%不等,这完全取决于贷款的信用等级(借款人的),信用越高,利率越低。而借贷俱乐部的收益来自两部分,包括借款人的手续费和投资者的服务费。手续费的金额取决于信用等级和贷款额,费率范围是1.1%~5.0%;但服务费则一律收取1%,无论借款人支付多少手续费。

总之,借贷俱乐部反馈给借贷双方的利益,要比大多数银行更好。总体回报率的平均值在6~9%之间。因为借贷俱乐部购买了贷款票据,他们是债务的拥有人,承担票据贷款的义务。这就意味着风险,一旦借贷俱乐部破产或宣布破产,投资者可能会损失全部或部分投资,即使借款人继续支付利息或本金。不过,投资者在贷款到期前,只要支付1%的手续费,便可在二级市场出售贷款票据,使得借贷俱乐部,成为第一家提供这一服务的P2P公司。

如今随着行业的成熟,新一类投资者蜂拥而至P2P的大门,包括P2P曾经想绕过的大型金融机构。目前,在P2P这个平台上的贷款业务,已经被大型金融机构所占领,而非中小型投资者。在过去的一年中,超过80%的贷款均出自这些大型机构。网络贷款,已经是几十家投资基金所瞄准的唯一投资目标。

当然啦,当P2P网站吸引了大型投资机构的时候,作为投行董事会成员的华尔街大腕,怎么可能不现身参与呢?曾经的摩根斯坦利CEO”大刀麦克”(JohnMack,我在瑞信任职时的老板)、美国第71任财政部部长、哈佛教授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前Visa总裁汉斯莫里斯(Hans Morris)等,都是借贷俱乐部的董事会成员。

由于这些重量级人物的加入,再加上机构资金蜂拥充值借贷俱乐部,使得公司业务蓬勃发展起来。几年下来,借贷业务发展迅速,扩展到更多的借款人。截至2014年3月,借贷俱乐部借助网络平台,已协助成交50亿美元的借贷,为借款人节约的贷款利息为2.5亿美元,并且这些数字,正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增长。

然而,现在投资者的需求(demand),已超过了贷款供应量(supply)。激烈的竞争刺激着投资者首先抢夺最好的贷款。而原来的P2P投资者牙医……,以及急需贷款的家庭主妇……,这些帮助建立了P2P市场的群体,忽然发现他们势单力薄,已经被现金充裕、头脑精明的暴发户挤出了市场。

事实上,现在是机构投资者受益于P2P的行业了。从表面上来看,是在竞争的机制下压低了利率,有利于借款人的利益,能够更好的为客户服务。但是,经过了华尔街改造的P2P融资借贷,在新玩家的带领下,又开始叫嚣令人担忧的”贷款证券化”了。市场业内人士预测,早晚,这些贷款将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和对冲(交易所的交易基金),被定期切割、掷骰子和证券化。

什么是”贷款证券化”?

贷款证券化,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初期,因美国储贷危机而发明的一种金融技术手段,将利息和本金以交易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当年,最活跃的信用卡债务、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的放贷人并不是银行,而是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无须吸收存款,因为贷款已经被证券化了。

举信用卡为例。投资银行家采用证券化手段,利用借款人的信用评分和有针对性的直接营销技巧,使银行得以将信用卡发放给数亿百计的中等收入,甚至低收入的家庭。银行在这一领域面临的唯一限制,是来自于它们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缺乏足够的存款或资本,这就限制了银行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而证券化就解除了这一束缚。

一旦对信用卡进行了证券化,那么银行不需要存款就可以放贷,这时就有投资者购买信用卡抵押支持证券,资本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是投资者拥有了持卡人,而不是发卡银行的贷款。信用卡贷款因而剧增,到了90年代中期,应收款增加了一倍。

正因为无须吸收存款,金融机构才不像银行那样受到监管机构的监控。如果金融机构破产了,那么纳税人不会受损失,只有金融机构的股东和其他债权人会亏损。因此金融机构便为所欲为,越来越疯狂,甚至毫无顾忌地降低或完全违背传统的贷款标准。

于是,银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表前提下的贷款模式,迅速让位给新模式——将”贷款证券化”并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银行业这一新模式被监管机构全面认可。因为银行并不拥有贷款,也就不需要承担风险,这就减少了储贷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但事实上,这些贷款所涉及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转嫁到投资者身上了。换言之,风险实际上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金融体系。拖欠债务、违约以及个人破产案例开始增加,不应该得到信用卡和房屋净值贷款的家庭首先陷入困境。这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直接引发了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由此可见,”贷款证券化”的可怕后果。

可现在的问题是,P2P的新玩家(大型金融机构)是否会受到诱惑,以降低贷款质量来吸引更多的借款人?

这并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问题。第一个P2P的贷款组合已经被证券化了,信用评级机构正在观察市场,保险公司正在考虑相关的产品,是否允许投资者来对冲贷款违约。对于收益高风险较大需求相对多的贷款产品(对冲基金正在杠杆化和证券化他们的投资),正在形成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的麻烦。

此外,相比银行严格的贷款手续,P2P网站仅仅查看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并不核实他们的收入,而且贷款还无须抵押。这些因素导致更高的风险和潜在的高回报率。但由于目前P2P市场仅数十亿美元的规模,还无法带来任何系统性风险,所有的借贷网站,均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SEC)。因为他们的业务对象是个人投资者,每一笔贷款都需要注册,这就为公众的投资安全,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保证。

如今,华尔街的大玩家进入P2P网络借贷,已违背了P2P贷款的原始概念——从一个普通的民粹贷款形式,被高风险的华尔街世界所替代。在这儿,所谓的”对等(P2P)”已经用词不当。近来出现的一些最新的借贷平台,已抛弃个人投资者都把重点放在吸引大型机构了。有鉴于金融机构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人提出这个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干脆叫”在线消费金融”更合适。

最后,再提示一下。

在中国,公民信用体系严重缺失的由民间金融无数次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债务人跑路的现实案例中,无一例外是金融监管制度对民间金融监管的不完善造成的恶果。但在中国渐进式发展的经济金融体系下,先入场后定游戏规则已经成为金融业的常态规则制定模式。中国现行的所有金融监管制度,无一不是巨额资金换来的,不同的是过去是由国家银行来买单,每年央行巨额的呆账核销资金,都会催生相应的监管制度的完善,而此次冒出的P2P平台公司或将大量倒闭风潮,将会为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提供了国家最小成本的互联网金融业监管制度的产生。因为成本支付方是众多因贪小利失而失本金的百姓。因为一旦发生逾期等情况,投资者将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