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堵别靠涨价

近日记者从广州市交委获悉去年交通数据。该数据介绍了中心城区十大拥堵路段以及去年全市交通拥堵指数的总体情况。数据显示,去年中心城区全天平均拥堵指数为4.01(轻度拥堵),比2013年上升1.64%。分月度看,由于节假日增多,2014年下半年拥堵指数比上半年高,8月份停车费调整之后月度拥堵指数更是只升不降。(1月23日《南方都市报》)

自从汽车的社会拥有量不断飙升,交通拥堵的”城市病”变得人见人愁。不管是从国外的成功治理经验来看,还是就解决拥堵问题的现实逻辑而言,除了加大城市的道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外,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痼疾,要么靠市民自觉选择公共交通,要么制定政策来限制使用私人交通工具。

事实上,由于广州市去年新增50公里公交专用道、新开100条公交线路、调整了水巴运行线路、新开有轨电车试验线,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局部地区的公共交通状况,从而使广州2014年下半年的交通拥堵指数比2013年下降了0.74%。

两相对比,虽然去年8月份广州开始执行全市停车费涨价,月度交通拥堵指数倒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把政策效果不佳,归因于重大节假日集中,市民出行活动频繁,或者怪到频发的阴雨天气头上,看起来似乎合理,不过,这样的政策检讨,从结论出发去找证据,有点”先射箭后画靶子”的嫌疑,无助于后续的政策调整。

提高停车费的价格,目的是通过收费来影响市民自驾车的意愿,进而减轻城市道路的拥堵程度。然而,停车费涨价的手段,能不能让市民乖乖地”就范”,市民就此会不会不再以私家车为主了呢?显然,这一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成效。应该说,假日集中本来就是可以预知的,停车费的价格涨了,跟前一年的拥堵情况没什么两样,那么,治堵的政策思路要不要变一变?

再者,即使其他月份的拥堵指数较上一年有所下降,跟停车费涨价的政策之间有什么直接关联,恐怕不能轻易地下断论,还需要一些具体的社会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确证。毕竟,治理交通拥堵的政策工具是一个”打包”的综合方式,功劳不能全加到停车费涨价一项政策的头上。可见,停车费涨价不是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万灵丹”,至多是调理交通不畅的药汤中一味猛药罢了。

用收费涨价的办法来治理社会公共难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公共部门的青睐,甚至刮起了一场”收费治理”的飓风。但是,社会治理靠收费,手法过于粗糙简单,与社会治理强调公共利益的理念不符。所以,城市治堵别再过高地寄望于停车费涨价,何况这一剂猛药的疗效不彰,最好换个对症的药。

文/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