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陈嘉庚:集美火车站冒雨接侨生

近日,淡出人们视野已久的(福建省厦门市)集美火车站,将重焕生机,变身为交通枢纽。作为厦门岛外的知名火车站,它曾经蕴含着许多市民的特殊记忆。它将变身,也勾起了许多人对这个老火车站的一段情感。记者特地走访集美,在集美档案局的帮助下,采撷史料,采访那些老集美亲历的往事,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集美火车站老照片。(《厦门日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气化火车驶出集美火车站。(《厦门日报》)

集美设站

方便侨胞回乡探亲

郭振宗是一个地道的集美火车站老职工,不仅他是,连他的妻子也是。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郭师傅说:“我的巡道工生涯,就是和集美火车站紧紧关联。集美火车站刚建好时,铁轨还没有完全铺好,等到第一趟客车通过时,已经是1957年的4月份了。”

郭师傅回忆说,集美和厦门近在咫尺,之所以设火车站,主要是考虑到侨胞回乡探亲的方便和同安农民生活生产的方便。他还向我们披露,集美火车站刚建好时其实并不叫集美站,在业内它被叫做“乘降所”。由于地理原因,集美火车站辖区内的通行线路是单线铁轨,因此集美火车站是个单线轨道的火车站,这种现象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最早的集美火车站只建了一个棚式的候车室,只有两个员工轮流卖票。旅客上下车时甚至没有站台,要爬上堆满石子的路基才能上车。郭师傅说:“这种情况可苦了我,当时作为巡道工,我的职责就是集美火车站左右两道海堤的铁道巡视工作。由于乘客在集美站上下车时要踩过石子,石子滑落就会造成铁轨衔接处变得高低不平,而我的责任就是确保铁轨的平整,要把枕木抬起来,把石子往回填,两条铁轨衔接处高低不允许超过0.5毫米。”

郭振宗回忆说,集美站启用后,对许多农村兄弟来说,乘坐火车是一种时尚。由于当时农民出远门通常是坐拖拉机或者汽车,公路多为黄土路,坎坷不平,车子总是颠簸得厉害,而火车不但没有汽车的颠簸,速度也快得多,对于没坐过火车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有些龙海乡亲在集美务工,过年过节时会请他帮忙买票坐火车回龙海,从来没有坐过火车的乡亲感慨:“这车子坐起来可比汽车舒服多了!”

我在火车上看到陈嘉庚冒雨接侨生

曾经是集美火车站常客的林火荣先生,谈起集美火车站,就勾起了他的许多回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火车站巧遇陈嘉庚。讲述这个故事时,如今已74岁的林火荣老人脸上露出了别样开心的笑容,把我们也带回了那段与集美火车站的记忆时光。

林火荣先生说:“那是1959年的9月,集美火车站已经是第二代建设了。高高的墙,外面看起来是两层,里面只是一个大空间,站台也建好了,看似一个小广场。那一年我从灌口中学考入了厦门一中高中部,出发的那天,火车驶到集美站时停了下来。那天下着雨,我往窗外一看,就看到一个戴着礼帽,拄着拐棍的熟悉身影,原来是陈嘉庚先生正冒着大雨在集美火车站口迎接侨生。一批一批的侨生陆续下车,陈嘉庚先生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和他们握手寒暄,有些侨生还围着他,好像在提问,他都耐心回答。当时这趟车在集美站停了很久。”这情景让刚成为高中生的林火荣非常感动,他告诉我们,因为陈嘉庚先生可以说是他们那个时候最大的名人了,“一个大名人竟然还能冒雨来接侨生,真的让我很感动,这就可以看出来他对那些侨生是多么关心了。”

集美火车站员工老宿舍。(《厦门日报》)

穿过甘蔗林的小火车。(《厦门日报》)

林老说他之所以能够一下子认出那是陈嘉庚先生,是因为嘉庚先生曾经多次到他所就读的灌口中学指导校舍建设。“他标志性的礼帽,眼镜和拐棍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林老还回忆说,“陈嘉庚经常用本地话跟惠安老师傅说哪里哪里应该怎么做。我当时很好奇,经常跟在陈嘉庚屁股后面,他对我们很和气,也从来不会赶我们,还会跟我们打招呼。”学生时代对嘉庚先生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林老脑海里。

“因为集美火车站的这次亲见,我对陈嘉庚的印象变得更深了。”林火荣先生说,陈嘉庚的这件事从未见诸资料,这也是他对本报的首次披露。

集美火车站:凝固集美人美好记忆

集美火车站对于许多市民来说,都是一个地标,尤其是一些老集美,这座火车站更凝固了他们的生活记忆。老集美陈新杰先生说,集美火车站和他的许多生活经历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56年12月集美站刚刚建好,火车试开时陈新杰还是个小伙子,他有幸坐上了第一趟从集美站开出的试车列车,那趟列车用的是货车厢,大家坐在里面也都不亦乐乎。陈老说他的许多人生经历都和集美火车站有关系,他第一次出省时,就是到集美站乘坐的火车。“文革时期全国大串联,坐火车不用钱,凭个学生证就可以坐到北京。”陈老说他人生第一次上北京,就是拿着学生证上火车的,几经转折,最后到达北京,没想到这趟长途竟分文不费。

陈老回忆说,在集美周边,其实有许多火车站,但是当时只有集美是客车站,杏林和高崎都是货车站,没有候车室。所以集美站可称得上是人气荟萃之地,尤其集美是著名侨乡,当时在集美站前的小广场还举行过多次迎送华侨的活动,场面之热烈也给海外侨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火车一直是集美一带民众首选的出行工具,陈老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集美火车站还在运行,他当时还曾从集美站上车坐火车去湖南开研讨会,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从集美站乘坐火车。

此后集美火车站的客运就取消了,但作为一个地标,集美火车站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淡忘,至今仍有许多集美人把集美火车站作为那块区域的代名词。它见证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知道正因为交通网络的发展和出行工具的多样化,才使得这个老火车站丧失了客运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它将变身为交通枢纽,也可谓是一次涅槃重生。

追溯

穿过蔗林的小火车

1957年集美火车站建成之后,1958年当时的杏林工业区迎来了第一家国营企业——厦门糖厂。食糖是一项重要的民生物品,糖厂为了搞好生产专门开辟了一条小铁路,用小火车来运送甘蔗,这条线路就衔接着集美火车站。集美档案局还特地为我们提供了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到小火车满载着整车的甘蔗穿过甘蔗林。当时“轰隆轰隆”的声音一响起,杏林片区的居民们仿佛就尝到了“杏花牌”白砂糖的甜蜜滋味。

原厦门糖厂书记孙振扬说,当时从杏林高浦一带一直到锦园,农田里都是大片大片的甘蔗林,当地的农民都非常积极地种甘蔗,专门为糖厂服务。为了方便运输甘蔗。因此,专门修了一条小铁路,连接甘蔗地和厂区。

在老集美林火荣先生的记忆里,那条运送甘蔗的火车线路对他来说,意味着甜甜的白砂糖,回忆起这件事,他的表情都变得甜蜜起来。“我记得很清楚,那条专门线路就是给糖厂开的。当时的小火车呜呜地一天开好几趟,我和几个小伙伴还曾经在集美站那里专门等着看它从远处开过来。”林火荣笑着说,“那么多的甘蔗,还想它会不会掉下来几根呢。”

糖厂早已停产,小火车运载甘蔗的盛况已不复存在,但看到这张老照片中小火车沿着专用线路开来的场景,还是能勾起当时的甜蜜回忆,一直从味觉发散出去,直到心里。(来源:厦门日报 吴锦梦 周梦娜 王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