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失色背后农村教育困境

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的湖北黄冈中学,这几天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虽然升学率不低,但已无法与昔日的辉煌相提并论了。

平心而论,对于黄冈中学的”神话”,我并不感冒。在我看来,这类”神话”都有一个共同模式——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加上数倍于他人的勤奋,换来惊人的高考成绩。其中,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是决胜法宝。对于教学内容谙熟于心,有着很强的授课能力,再比别人多点责任心,一所好学校必须有这样的好老师。当然,再好的教师能做的也只是不埋没人才,并不具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所以一所好学校也必须有天赋聪颖的好学生。毕竟,学校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不要说黄冈中学,就是世界名校也离不开这两类人。

黄冈中学辉煌不再,不少人归咎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其实,虽然人们都说教育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但事实上,教育需要一定规模的持续的经济投入作支撑。黄冈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北省倒数的欠发达地区,实在不具有持续保有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的能力。优质师资被发达地区学校用高出数倍的薪资挖走,优质生源被更具诱惑的招生条件吸引。留给黄冈中学的,只剩昔日辉煌的记忆。那些政策的出台,只不过是雪上加霜而已。

黄冈中学的价值并不在于那些”神话”。上世纪90年代后期,黄冈中学的普通班里,农村与城市学生的比例约为2:1;尖子班中农村与城市学生的比例是7:1。对于那些除了拥有一个好脑子和愿意吃苦精神外一无所有的农村学生,黄冈中学给了他们一个接受良好中学教育的机会,很多人由此改变了命运。这才是黄冈中学曾有的价值,也是黄冈中学辉煌不再所折射出来的隐忧——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面临困境,这份窘迫最后要由当地的孩子来埋单。即便不认同黄冈中学的教育模式,也要正视这一点。

对黄冈中学教育”神话”的失色,惋惜也罢,试图挽救也罢,都没什么意义。还不如借此考虑一些农村学生去哪读书,如何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更有价值。(文章来源: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