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期:话说水神

昨天寒露,这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了,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冬季。

寒露与重阳,一个是气一个是节,今年只相差一天。对我来说,首先关注的是水,昨天专程去了位于北京景山西侧,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的北海。要在极阳日之前,采纳来自水的能量。傍晚回到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又欣闻由我设计并监制的人体工程学富氢水杯正式投产,不日即可出品,不由让我想起水和羽化在1029年前今天的水神。

水是人类的生命线。在凿井技术尚未发明的远古,人类是依河而居的。河流两岸成为先民生存的最好选择,在古籍中,提到一个氏族,必须会提到他们依靠河流的名称。华夏始祖黄帝和炎帝两族,就是在姬水和姜水两岸发展起来的,并各以其水的名称为氏族的姓。

水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繁荣,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对水是感恩戴德。但河水到了夏秋雨季常常泛滥,尤其是暴涨的洪水,常使穴居于河畔的人们陷于灭顶之灾,从而人们领悟到河神是一位喜怒无常的神灵,需要不断地向它进贡才能保平安。

古代的水神非常多,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泊、每一个水洼都有水神。水神与山神一样,最初也是怪兽形或人面兽形。《山海经·海外东经》中的水伯天吴,它的形象是8个脑袋,人的面孔,8只脚,8条尾巴,浑身呈青黄色。《中华古今注》中描绘的水神鱼伯是人形,乘马。它出行时很多鱼作为前导后卫。鱼伯本身和它乘骑的马都长满鳞甲,像大鲤鱼,但手和脚,耳和鼻与人没有差异。晏子认为,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

河流是水的主要存在地。河流既能造福两岸,带来繁荣,也能扬波泛滥,毁灭一方。至于打翻船,溺死人,更是水神的家常游戏。所以河流水神很多,性格也不同。黄河,是中华民族发祥的大河,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发达的地区,因而黄河是人们讴歌、祭祀、神化最多的河。黄河气势磅礴,一泻干里。览百川之盛壮,莫尚美于黄河。《水经注》把黄河视为与天相应的神河。河者,天之水也,随天而转入地下过。黄河之神有名有姓,主要称谓是河伯。

《韩非子·内储说上》说河伯是大神。居住在阳纡之山,名叫无夷。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他人面鱼身。也就是以后龙的雏形,甚至直接把龙作为河神的坐骑。《山海经·海内北经》塑造的河伯便是如此,中极渊,深达两百多丈,是冰夷经常居住的地方。冰夷长着人的面孔,乘着两龙。

不管水神有多么浪漫,自然还是离不开水。现实主义在神灵的形象上不断的注入了闪光,为后来龙王和水晶宫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河伯所到之处大雨滂沱,透出了河伯降雨的职能。雨水润泽万物,是农耕社会的命脉,从殷代开始,人们便不断地祭祀河伯,向它求雨,祈求丰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名有姓并享受香火的水神中,女性不少,其中有大泽之神宵明和烛光两位女神,有洛川之神宓妃,有湘水女神、湘君湘夫人,有长江女神江妃。引人瞩目的是洛神,她在曹植的笔下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曾与河伯冯夷相争斗。

长江黄河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汉代对长江已有了相当的认识,古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不在长江流域,因而在古代祭祀中,祭江神远不如河伯有威势。古代遗留的民俗,也仅与江妃的女性特征相联系、传说江妃艳美绝伦,常在江上来往。有个叫郑交甫的人到楚国去,在长江边上遇到了这位女神,女神贈给他佩玉。贈佩玉犹如男女定情之举,这位郑交甬也同楚国襄王一样,同女神有了一段艳遇。从此以后,襄阳一带把这一天即正月二十一日定为天穿节,郡中人会集到汉水之滨,从方山泛彩舟而下。妇女们在滩中寻找带孔的小白石,用彩色丝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当装饰,据说这样会生儿子。由于江水、湘水较少泛滥,人们对它们并不畏惧,所以江中的女神也是温柔可爱,有情有义。

在古代的观念中,国土的四周都是海洋,对于海洋的浩淼,让古人感到神秘,因为海洋对于古人来说是难以了解的世界,只有神灵才能以海为家。于是呈现了四面海洋的神灵。在东海的岛上,有一位神,长着人一样的面孔,鸟一样躯体,耳上挂着两条黄蛇,脚下踩着两条黄蛇,名叫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居于北海,禺虢居于东海。南海的岛上,有一位神,长着人一样的面孔,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下踩着两条赤蛇,名叫不廷胡余。西海的岛上,有一位神,长着人一样的面孔,鸟一样的躯体,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下踩着两条赤蛇,名叫弇兹。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分别成了四海的龙王。

宋元以后,随着海运事业的发展,海神信仰也开始传播了,沿海地区产生了“天妃”,天妃成了司海之神。天妃原称妈祖,本名林默,是宋代福建省莆田县湄州岛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一十三日,死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九日。林女自幼聪慧,好学上进。成年以后懂巫术,助人为乐,誉满乡里。死后被当地民众奉为海神。据说她多次显灵,救助在海上遇难遇险的船只,被航海者和渔民信奉。元代至元年间封天妃神号,明代海禁大开,航海通商和特使往来于海上。在没有海洋天气预报的情况下,木船航海就靠海神的关照。当时天妃庙遍及沿海各港口,不论大小船出海前都要去庙中祝告祭祀,在船上也专门设香案,祭拜妈祖。明、清两朝皇帝加封妈祖为“天后”、“天上圣母”。这位女海神的香火更加兴旺,不仅我国港口设立天妃庙,日本、朝鲜、印尼及马来亚等国家甚至欧美大陆不少国家也随华侨迁居而建起妈祖庙,妈祖成了世界性的海神。

 

李建军写于

央视微电影·宗教文化频道

2016年10月9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