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低调造访桐城六尺巷:停留20分钟,当地史上多出廉吏

六尺巷“火”了!              “王书记抓反腐深得民心,工作这么忙还能来六尺巷看看,这是桐城人的光荣。”        最近一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的低调造访,让这座位于安徽西南小城桐城的小巷备受外界瞩目,知名度也再度走高。        桐城曾是有清一代最大学术流派桐城派的故地,出自该地的名臣廉吏众多。       实地探访后发现,虽已过去几日,当地居民对王岐山的此次造访仍是津津乐道、热度不减。而因“谦虚礼让”为世人所熟知的六尺巷,也早在两年多前就已有了“廉政教育基地”的身份。        这与王岐山中央纪委书记的身份“不谋而合”。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9日消息,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        实际上,早前几日,王岐山造访六尺巷的消息就在当地网友中流传,不过时间是11月14日。        当天,有安庆(桐城为安庆下辖县级市)网友发微博指出,“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今日抵达安庆,未见省领导陪同。”        对于王岐山参观六尺巷的准确时间,具体时间应为11月14日下午3时许。 王岐山乘车抵达六尺巷口。

       关于六尺巷的由来,有这么一段典故。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桐城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问题上发生争执,两家各不相让,将官司打到县衙。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给在京城的张英求救。收书后,这位当朝宰辅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流传至今的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一见回信,张家人豁然开朗,将围墙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借六尺巷的典故,11月18日晚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了《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六尺巷”。        文章指出,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二天,也就是11月19日,桐城市政府官网又以《中纪委网站刊文: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为题,全文转发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述文章。        关于王岐山此行的主题和具体行程,目前为止尚未有权威报道见诸媒体。        不过,结合六尺巷的典故由来和中央纪委官网刊文,外界舆论多将王岐山此行解读为告诫官员“为官当知进退”。        11月20日在探访六尺巷时发现,虽已过去6天,多位当地居民谈起当日情形仍十分激动。 11月20日下午,两位当地居民在六尺巷口聊天。  11月20日下午,两位当地居民在六尺巷口聊天。

       “王书记非常亲切,一脸笑容。”在六尺巷口开杂货店的谢大姐说,“老百姓非常多,路上都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我头都挤不进去,只能远远站着看。

王岐山在六尺巷口下车。

     六尺巷口有一条宽约10米的街道,街道两侧是各色杂货店、水果店、小饭店等,面积都不大,但环境干净整洁。        巷口正对面是一家叫“美道——小丫”的理发店,理发师江道志14日也见证了王岐山的到访。        “人虽然很多,但我还是找到了一个好位置,拍了一小段视频,当作纪念。别人都没有的!”江道志有些“得意”地说。        20日下午,江道志给澎湃新闻展示了这段视频。视频显示,王岐山的到访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市民站满街道,欢迎的掌声此起彼伏。        这些市民中,68岁的王大爷是稍显特殊的一员。        “我在这里修鞋30多年了,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热闹的场面。”王大爷告诉澎湃新闻。        在六尺巷口,王大爷摆了个修鞋摊。“30多年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我一直没离开过这里。”王大爷说。        据王大爷介绍,十多年前,六尺巷口还没修现在的大门。大约在2002年,政府部门修了大门,并在门口立了两尊石狮,“庄严多了”。        “六尺巷这样的地方,就应该好好保护,发挥好作用,也教育好后人。”王大爷说,“我非常支持中央的反腐行动,现在下面的情况也比以前好多了。”        除了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桐城市廉政教育基地。        在六尺巷口,桐城市纪委挂了一块“桐城市廉政教育基地”的牌子,落款日期是2012年6月。

王书记大概在里面看了20分钟。老百姓一直没走,等着王书记出来再看一眼。”江道志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