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期:祭祀乃国之重典,有规矩的!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就是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是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传承中华民族气节血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我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铺着大红的地毯,心中不免产生了一丝遗憾,这不仅是阴阳不同的忌讳,也反映了当前对中国文化中礼制的缺失,为此,我在昨晚的直播中,以及提到了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详解其中的奥秘,所以有必要在此说一点中华民族在祭祀上的往事。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有重要意义,并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大事。《左传》明确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乃至战国,战争频仍,时有小国被兼并,在重重危机之下,整顿武力,保卫边防,理所当然。所以“戎”被视为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但是,祭祀也被作为国家头等大事,位列在戎之前面,可见祭祀天地神灵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古代的祭祀这活动,曾作为国家的典章制度贯穿于历朝历代,历代史书方志,莫不以专门篇幅记录祭祀盛典和有关事项,无不有祭祀的风俗和灵验记录在案,无不有祭祀的规矩传承于世,祭祀活动伴随着中华民俗过了漫长的历史,其漫长的程度几乎囊括了史前时代和整个人类的文明。

中国文化创造出难以计数、无处不在的神灵,同时也创造出与之相沟通的仪式和规矩。祭祀首先考虑它们的位置,即确定祭祀对象所在的方位。古代按照直观,把神灵的所在分成天上、地下、天地之间三个大方位。天帝和天上的自然神在天上,土地神灵在地下,这是确定祭祀方式的先决条件。天高高在上,重物难以上达。按照古代直接享受祭品的习惯,祭祀天上诸神是最难办的事情。但天上的神灵偏又很多,和人类关系又大,阴晴寒暑、风雨雷电,关系到人类生存和毁灭,因而自然崇拜之中自然少不了对天空神灵的崇拜,幷创造出相应的祭祀形式。

从夏、商时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将祭天、祭地、祭五谷、祭祖先作为隆重的祭祀。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祭天、祭地、祭五谷、祭祖先的仪式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这里仅简单的介绍一下明朝初年因建都南京,在钟山之南建国丘,在冬至日祭天,并同时祭祀风云雷雨的变迁。自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即在南郊建祭天之坛,也就是今日北京的天坛。永乐十八年落成,总面积为273公顷,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平面均为圆形,以象征天。祈年殿的四根大枉象征四季,外围两排12根柱象征12月和12个时辰。真正意义的天坛是二层汉白玉栏杆围定的圜丘。因祭天主要实用意义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

在对先人的祭祀里,最典型的就是占中国古代祭祀的重要一页,对曾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中国古代尊师重道,习惯上把师同天地祖先君王相提并论,称为天地君亲师,无论哪行哪业,欺师灭祖都是最严重的罪名。供奉祖师按时祭祀,也是中国古代百行百业共同奉行的规矩。

中国自古重文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供子弟读书,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的正统地位被确立,儒学大师孔子便成为最有影响的先师。历代皇帝对孔子追赠各种封号,汉代称“公”。唐代称“圣人”,封为文宣王,元代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加封“大成至圣先师”,清代不仅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而且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为王。祭祀孔子,是汉唐以来共守的大典。与天地祭祀不同的是,祭祀孔子是朝野共守的礼节。孔庙遍及各州府县,连最简陋的乡村私塾,也要有孔子画像牌位,入学童稚要拜孔子。至于朝廷的祭祀,则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祭祀仪式越来越隆重。清朝将祭孔作为第一等的重典,由皇帝亲自主祭。

清初在北京国子监修建文庙,孔子的享殿被称为大成殿。春秋两季皇上派官员去祭祀。孔庙中的主建筑大成殿比故宫太和殿矮三砖,汉白玉栏杆环绕,10根龙柱精美超过北京皇宫的龙柱。每当皇帝来曲阜孔庙,10根龙枉都用黄绸包起来,免得引起皇帝的妒忌。自古有汉高祖、唐玄宗、宋仁宗、康熙、乾隆等11位皇帝,19次来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并且亲自跪拜叩首。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仅仅举出祭天和祭孔二个例子,在所有的仪式和规矩中,唯独不能出现就是红色,这是否值得我们三思?

 

李建军写于中国文化研究会

2016年10月1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