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要考虑“时、地、人”因素

 
当前,是否让子女回国之所以成为焦点,实际上是因为一种包括经济和情感成本的考量。也即:让子女回国就读的途径是否是最佳或普遍适用的方式?笔者以为,华侨华人个体及其子女处境千差万别,是否回国就读,也需详细权衡各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可分为“时、地、人”因素。
  “时”指华人子女学习华语的年龄段和集中学习时间。大体而言,学华语的年龄段以5岁-16岁中的某段年龄最好。集中学习时间视家长的期待值不等,但最好是2年以上,这是掌握基本读说华语能力的起码年限。如果16岁以后再学华语,则只好以其他母语作为学习华语的思维逻辑,事倍功半。如送子女回国数年,华人父母需要承担数年的经济和情感成本,收益的是子女基本掌握华文的能力和维系中华文化的根。
  “地”指在哪儿学习华语,这是决定是否选择送子女回国学习的重要评估。在东南亚各地、日本和韩国,已经有条件较好的华文学校,可就近在当地学习,不必远离父母。尤其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和越南的一些华校,其教育水平堪与国内相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华人数量较多的法国、英国等国,也有条件不错的华文补习学校,有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读说华语能力。入学当地华校,华人父母承担的仅是经济成本。近10年来,东欧、拉丁美洲、非洲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这些地方的华文学校稀缺且教育水平不高。对这些地方的华侨华人而言,如经济条件较好且国内有合适亲友可关照,应当送子女回国学习。如希望掌握较高华文水平和多浸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则不管在世界何地,在中国留学几年是唯一选择。
  无论如何,家庭是华语的最佳语言环境。华人父母在其子女的幼年时期,就培养其汉语的母语或半母语意识并给予相关学习时间和环境,则双语效果可显现。很多欧美华人父母在创业时期,较少考虑子女学习华文的需要,等事业有所成时,才着急子女的华语程度。其实,如果在创业时期,其择业地方就考虑到靠近华文学校,子女双语就不会成为大问题。 
  “人”指国内是否有较负责任的亲友帮助照顾回国就读的华人子女。中国人向来重视亲情,但还应考虑是否有适合的照看人,尤其对15岁以下独自回国就读的小孩。一般而言,合适的照看人应当富有亲情和一定文化,能给远离父母的孩子一个有爱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爷爷、奶奶会视照顾孙辈责无旁贷,但一些爷爷奶奶文化水平较低,而有些叔伯姑姨未必有足够爱心。在这种情况下,送未成年小孩回国就读数年就未必合适。对他们而言,或许成年后再选择到中国留学是更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世界“华文热”的大背景下,华侨华人子女应当利用身为华人的优势掌握华文,已经成为共识。当这种共识形成后,回中国学习一段时间已然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华侨华人经济处境的不断改善和中国教育条件的提升,华人子女回国就学潮将汹涌而至,其差别只是什么年龄回来和学习多长时间更合适。我更希冀的是,中国政府和民间在因应华人子女回国就学潮到来时,或许应当更多关注那些让没有能力送子女回国的华侨华人,考虑如何让其子女也有学习华文的较好条件,如提供回中国学习的奖学金、在当地开办或资助华校等,毕竟现在应当是中国社会反哺海外同胞的时候了!
 

庄国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26日   第 12 版)
(作者为华侨大学讲座教授、厦门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