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今年流行催泪片

好莱坞”催泪”影片年年有,不过今年特别多,而且效果出奇的好。难怪连美国的媒体都说,2014年是好莱坞探讨怎么做才能把观众弄哭的理论年,而且是看电影喜欢流泪观众的痛快年。

当然,这些好莱坞制造的泪水,也是各种各样。其中有痛苦,有爱情,也有深思。正是爱心、死亡、亲情、爱情等人性共通的感受和抉择,拨动了观众们的心弦,才能引起银幕内外的共鸣。

催泪片今年尤其多

今年8月上映的影片《如果我留下》是催泪片的代表,该片改编自2009年被评为美国最佳三十部青少年读物之一的同名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冬天的早晨,因雪太大学校停课。米娅当老师的父亲和自由职业的母亲也高兴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带他们姐弟去看望一下祖父母。但是,他们的车在冰雪覆盖的路上被一辆大卡车撞毁,父母双亡,米娅和弟弟重伤。影片采用了”灵魂出窍”的方式来表现米娅的感受。17岁的米娅站在生与死的人生路口,她回想起喜爱摇滚乐的父母对她热衷拉大提琴的支持,想到与弟弟的手足之情,米娅在绝望和希望中反复挣扎。她的命运让人心生怜意。

另一部催泪片《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也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片中讲述了两个患有癌症的青少年之间有关爱情、生命和死亡的故事。

《守丧七日》说的是一个犹太人家庭里的四个兄弟姊妹按照传统,为去世的父亲守丧和和陪伴母亲时,不得不共处一周的喜怒哀乐。平辈的兄弟姊妹间很想表示亲近,可是在一起又忍不住唇枪舌剑,还少不了互揭伤疤。片中的情节,很容易让观众想到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画面,忍俊不禁之后流下的泪水,竟然酸涩无比。

《崩溃姐弟》则讲述龙凤双胞胎玛姬和迈洛的思路和想法常常重合到天衣无缝,他们甚至准备在同一天自杀。可是实际上,两人已经多年不说话,视同陌路。在他们分别死里逃生后,兄妹俩有机会在家乡聚首,结果发现亲情是他们生命中唯一能够依靠的东西,修复感情和保持联系才是展开全新人生的关键。影片不露痕迹地表现了兄妹心灵底层的痛苦和对亲人的依恋,催人泪下。

好莱坞催泪有术

虽然好莱坞成功的类型片很成熟,但为了让越来越难伺候的观众流泪,好莱坞的导演们也需要讲些技巧。

《如果我留下》的导演科特勒说:”要牵动观众们的心,肯定不是在蜜汁里加糖的味道,而是要准备好所有的调料,而且还要清楚地知道你想做出一道什么样的菜。”他强调,在情感片里的情感流露只要真实,观众还是愿意上钩的。

应当承认,要营造真实的情感,跟演员演技是分不开的。在《守丧七日》里的一个儿子因为自己失业,觉得无颜面对去世的父亲。他的母亲(简·芳达饰)安慰他说:”你父亲并不爱你的工作,你是他的儿子,这就是全部。他只关心你的每一天是不是过得好,你的兄弟姊妹是不是过得好。”面对这样浓厚的亲情,饰演儿子的男星杰森·拜特曼红了眼圈,泪水逐渐充盈他的眼睛,然后幽幽地流下。整个镜头浑然一体,中间没有任何人工干预。此片导演肖恩·列维很赞赏他的表演:”他就是那样的演员,笑得到位,哭得及时。你一喊’开始’,他马上能演。”导演们依靠如此高水平的演员,来精心调动观众的感情。

至于为什么这些导演总是能恰当地把握”哭与笑”之间的节奏,那么应该说是与他们很重视高水平心理研究的成果分不开的。

例如《守丧七日》的导演列维说:”我记得一位耶鲁大学的老师说过,如果片中人物只顾自怨自艾,那么观众就不屑为他伤心了。” 这话说得很准确,《费利普船长》、《地心引力》等片中的人物在巨大的艰难面前,从来没有顾影自怜,没有怨天尤人,他们的坚强和英雄胆识反而能够赢得大家的真心支持,引起情感共鸣。

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也指出,能使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感到热泪盈眶的场景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男观众重视父子情,运动和竞赛的场面,以及战争片情节等等。女性则把人性、家庭和亲情放在首位。而且当人们看到有关他们某些切身的经历时,更容易流露真实感情。

兼任《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的斯坦福大学教授汤姆·路兹,曾著专著《哭泣:眼泪的自然史和文化史》,来分析众人”泪点”存在的深层原因。他说:”我曾经专门看过上百部最能引人流泪的影片,试图找到它们共同的特点。结果我发现,其实人们心中追求完美主义的倾向才是真正的焦点。电影里很多场面看上去很诱人,但是其中的角色和他们表演的情节最终并不完美,他们和我们在生活中一样,没有绝对无瑕的丈夫和妻子,没有超级满意的儿子和女儿,那些美好的愿望,那些糟糕的失败,那些无法办到的事情,那些不可避免罪恶感,都很容易地和我们自身的经历混合在一起,搅得人们情绪激动不已,观众们认为值得投入的感情越多,眼泪也就越多。”

他的说法,是不是对电影和同类的文艺创作,都有些指导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