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行业垄断经营“三宗罪” 专家建议公开份子钱

据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2015年刚开年,一些地方部分出租车停运引发各界关注;西安、上海两地出租车价格听证会也引来热议。在司机叫苦不干、消费者打车难不满的两头夹逼之下,出租车行业成为舆论焦点。

业内人士认为,破除出租车行业垄断各方已经呼吁多年,却迟迟不见进展。如今的矛盾,是多年顽疾的爆发,但也是行业改革的契机。

近期出租车停运事件频发,虽然诱因与燃油附加费、”专车服务”冲击等有关,但较多舆论认为,病根还是出租车行业长期垄断经营带来的弊病。

“一宗罪”:出租车数量严控不顾市场需求增长。

我国出租车行业多年来饱受垄断经营质疑,每个城市出租车的运营牌照由政府部门控制总数量发放。在一牌难求之下,出租车牌照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记者采访发现,上海出租车牌照转让价格被炒到50万元以上,沈阳的出租车车标价格上涨到80万元,仍供不应求。

“二宗罪”:出租车定价全靠政府调整。

“三宗罪”:出租车公司管理成本长期一笔乱账。尽管不少出租车公司都在喊穷,但其背后却有着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左学金告诉记者:”很多出租车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压缩成本还有很大的空间。”

专家认为,出租车行业改革毕其功于一役或有难度,让出租车行业更多地在阳光下运行却不是难事。专家建议,出租车行业应让监督和审计深度介入,向驾驶员和市民公开出租车企业的支出情况,包括”份子钱”的总数和使用情况等。通过出租车行业成本的透明公开,让社会参与监督,倒逼行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