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对 “附加乱象”动刀了

居民水价里隐藏着”公共事业附加费”,居民电价里隐藏着”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附加费”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就连一张几十元的电影票,里面也隐藏着”国家电影事业发展附加费”……《人民日报》日前刊发的”附加费调查报告”揭露,眼下与百姓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直接相关的政府性”附加收费”多达30余项。

这类”附加收费”绝大多数极度荒诞加荒唐。不妨先剖析其中两例:

例一,眼下,全国除军队八一电影制片厂外,所有电影制片厂都早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原本事业性质的电影院也全部改制为企业,电影拍摄则由国家投资改为社会资本投资,整个电影行业从头到尾、由内到外,全部由过去的”事业”嬗变成完全市场化产业。既然如此,怎么还好意思向观众收取所谓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附加费”?

例二,隐藏在居民电价中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附加费”,早年因修建三峡工程而收,当时被冠名为”三峡建设附加费”。现如今三峡工程早已建成,三峡集团则已成长为世界特大型水电投资运营公司中赢利能力超强、资产最优的全球性上市公司,可是,”三峡建设附加费”却被改个名头”厚着脸皮”照收不误。

假如30余项附加费的确都用在了国家建设上,百姓虽心里不痛快但最终还是能够顾全大局的。可令人气愤的是,政府既然额外从百姓口袋里多掏了钱,那么,这30余项年年收取的”附加收费”,总该公布一个总账本向百姓作个交代吧?但却从来没有公布过。不仅从来没有,而且这30余项针对百姓的”附加收费”,除少数几项有法规依据外,其余仅凭部委的一纸红头文件说收就收,说收多少就多少,想收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

上文所及的30余项向百姓”索取”的”附加收费”是全国性的。到了地方,林林总总的同类”索取”,究竟泛滥到何种程度,恐怕连地方发改委官员,都很难说清。时至今日,名目繁多的”附加收费”,无评估、无听证、无公示、无法律依据、无明确使用投向、无收费截止时间、无审计、无监管、无使用效果审核,系典型的”九无收费”。

腐败、滥权、奢靡、浪费加官僚主义,一直对政府的社会形象和人心向背构成直接的”硬杀伤”。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实施一系列正风肃纪措施使情况有所改善,但对诸如涉及城乡所有家庭的”附加收费”对于政府形象的”软杀伤”,以及”附加费亚腐败”(包括暗箱操作、截留、挪用、转为小金库挥霍私分),目前还没看到政府也已拿出了釜底抽薪的整肃决心。

不少公共问题研究专家认为,造成”附加乱象”的思想基础缘于计划经济年代遗留的思维残余。笔者有必要纠正这一判断偏差。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由政府”总包”,除了1964年版的”城市公共事业附加费”,几乎找不到还有其他的”附加收费”。事实是,规模化”附加收费”始于1984年起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城市建设多元多募集资金开闸,滥觞于整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头10年,造成滥觞的”大气候”,则是与中国市场化改革相伴生的”泛市场歪风”之盛行。

新一届中央政府两年内自砍700余项行政审批、取消200余项市场准入。民众期待今年的政府改革,能够把铲除”附加乱象”纳入其中。具体而言,可分三步来走:一是运用四中全会确立的法制思维,先对中央层级的”附加收费”砍上一刀;二是公布历年”附加收费”清单,对一时难以”断奶”的”附加收费”,通过制定专项法规先行”固定”,并公布最后收费年限;三是对暂行保留的”附加收费”制作收费清单供社会监督,为最终彻底取消所有”附加收费”留下持续施压之”口子”。须知,法制政府惟一合法收入只能是税收。

只要党和政府下了决心,没有革不动的行政顽疾。对”附加乱象”动刀,希望今年就能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