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安全委员会确认MH17被山毛榉导弹击落

据英国《卫报》报道,国际调查人员于北京时间13日发布了马航MH17空难的最终技术调查报告。荷兰安全委员会主席Tjibbe Joustra公布报告称,马航MH17客机是被一枚山毛榉导弹击落。
 
就在乌东部民间武装与政府军冲突不断之际,2014年7月17日,MH17在从荷兰阿姆斯特丹飞往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途中,在乌克兰东部遇袭坠毁,机上包括15名机组成员在内的298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193名荷兰人。这起空难引发了乌克兰当局和东部民间武装之间的相互指责。乌克兰政府和一些西方国家指责民间武装使用“俄罗斯提供的山毛榉导弹”击落飞机,民间武装和俄方则称基辅当局应对空难负责。
 
自MH17失事后,历经近15个月的调查,MH17最终调查报告终于问世。但由于发布报告的荷兰方面此前已经表示这份报告将不涉及哪方为该事件负责。因此,击落MH17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仅凭此次报告或仍难得到答案。
 
调查组:爆炸较迅速 乘客无痛苦
 
荷兰同时主导了两项关于MH17坠毁事件的调查:第一项是技术调查,由荷兰安全委员会领导,集中精力查明飞机坠毁原因,俄罗斯也参与这项调查;第二项是犯罪调查,由国际调查小组展开,成员包括马来西亚、荷兰、澳大利亚、比利时和乌克兰调查人员,目的是查明造成灾难的罪魁祸首。
 
2014年9月,荷兰公布了空难初步调查报告。报告证实,飞机在飞行期间坠毁的原因是“从外界而来的许多高能量物体,对飞机造成结构性的损伤所致”,但这些物体的来源未能查明。英国《卫报》此前表示,即使报告认定了客机系山毛榉导弹击落,也只能证明俄罗斯牵涉其中的可能性很大,但无法得出最后的结论。
 
正如上文所言,Tjibbe Joustra表示,客机是被距离320公里范围内的一枚山毛榉导弹击落的,但未表示是何方发射的导弹。他指出,爆炸距离机身不到1米,首先导致机身前部炸裂和驾驶舱3名机组人员遇难,客舱随后爆炸——由于整个过程非常迅速,机上乘客应该没有痛苦。随后,客机碎片散落在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Tjibbe Joustra指出,在机组人员残骸发现的弹片涂装符合山毛榉导弹特征,可以排除机上炸弹、空对空打击或流星碰撞的可能性。但他同时表示,乌克兰上空当时应被关闭,但乌当局未能关闭领空。“地面上的冲突各方均未认识到风险”。在MH17空难发生后,仍有160架次航班从东乌克兰地区上空飞过。
 
俄罗斯:客机系乌方战机击落 调查存在不公与偏见
 
早在上半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曾代表俄方表示,希望关于MH17的调查遵照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展开,通过充分的证据来严惩肇事者。但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日前刊文称,俄对荷兰的安全委员会专家的调查方式表示不满,指责荷兰忽视俄专家提供的“全面信息”。
 
俄方称,荷兰专家在调查中忽视了“结论的一贯性”,即调查人员没有研究客机的损毁方式并得出逻辑性结论,而是“立即得出”客机被俄“山毛榉”地空导弹击落的判断。俄方称,荷兰专家因此得出的结论与“山毛榉”导弹的武器性能不符。
 
2014年7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对此次空难进行全面、独立的调查,此后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对调查进行形式表示不满;同年11月14日,俄罗斯一家国有电视台发布一张据信为MH17航班坠毁前最后时刻的卫星图片——俄方多名专家依据这张图片推断,客机遭乌克兰一架战斗机发射的导弹击中坠毁,而非被地面发射的导弹击落;今年7月29日,由于俄罗斯性行使否决权,联合国安理会否决关于就马航波音空难设立刑事法庭的决议草案。
 
乌克兰:客机被俄导弹击落 对俄民航禁飞
 
曾参与调查的乌克兰前安全局首席调查人员沃夫克声称,在客机残骸及遇难者遗体中发现的碎片,与调查人员为进行比对而拆解两枚“山毛榉”导弹后获得的部件相吻合,因此认为客机遭“山毛榉”导弹击落。在他看来,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分子与俄罗斯“应对这宗惨剧负责”,而且担心荷兰主导的国际调查工作“是否会将事实完全披露”。
 
乌克兰此前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发布了一份针对俄罗斯的“制裁黑名单”,其中包括25家俄罗斯航空公司、多家银行、企业和电视台等。乌克兰国家电视台官员9月28日证实,乌克兰方面正式向“制裁黑名单”上的所有俄罗斯航空公司传达“禁飞令”。根据这一禁令,所有“上榜”的俄罗斯航空公司从10月25日起不得进入乌克兰领空。
 
作为回应,俄罗斯交通部门也在9月28日表示,同样从10月25日起,所有乌克兰的航空公司飞往俄罗斯境内的航班,将无法继续获准进入俄方领空。作为最新的“回应”,乌克兰基础设施部10月12日宣布,乌克兰自10月25日起将完全停止与俄罗斯的一切空中交通。
  
西方:或制裁,或圆滑
 
香港《南华早报》此前刊文称,在处理MH17事件上,西方对俄可谓左右为难。
 
奥巴马政府一再向西方国家强调,应检讨就乌克兰冲突应对俄罗斯的态度,并冀希望于欧盟对俄作出制裁,但很难想像普京及其盟友会遭受重大打击──欧洲30%天然气系俄罗斯供应,各国包括遇难者最多的荷兰在内对俄资源依赖巨大且仍在不断增加,若对其强硬得先担心“报复”的程度。
 
相比之下,站在所谓“道德高地”的美国,自身与俄并无多大贸易关系,一昧“敦促”欧洲各国对俄采取强硬经济措施,只能增加盟友对其的不信任。即便是英国首相卡梅伦追随美国对俄采取强硬态度的主张,相比其它欧洲国家,英国可能因俄“报复”遭受的损失也相对小得多。
 
在军事介入方面,奥巴马更是公开声明不介入乌克兰局势,甚至对向乌提供武器也持谨慎态度。其政坛对手、资深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曾要求一旦确定俄方参与马航MH17客机被撃落一事,美国就应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援。但他的建议更像是在野党为了吸引眼球的一种方式。
 
荷兰安全委员会主席Tjibbe Jou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