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7期:人体工程学与风水

中国风水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是中华先民生活在天地自然世界的生活总结,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适中居中”的原则。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优化定位,接近至善至美。在汉唐时期的中庸学说与道家学说、佛教教义联系在了一起,提出了中庸之道,无论对事物的态度乃至思想意识,选择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在《吕氏春秋.重已》中再次了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阴阳平衡就是适中。

在“适中居中”的理论依据下,产生了风水主张山脉、水流、朝向的协调,房屋的大与小要适当,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门大不吉,房大门小不吉。从理论上也派生了顺乘生气的原则。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由于季节的变化,太阳出没的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不同的月份,生气和死气的方向就不同。生气为吉、死气为凶。人应取其旺相,消纳控制。

以上这些堪天舆地的学问,在我小的时候已经深植在我的思想中,主要源自于我外祖父教诲。在我穿上军装到北京工作之前,已经能在现实生活中甄别每一栋建筑的格局凶吉,尽管我不知道里面住的是何许人,但总能正确的断言居住者的基本状况。也曾参与了很多与城市建设关联的堪舆和规划,自从我进入武警系统后,更为宽广的实践引发了我对传统风水深层的思考,不被当时的政治形势所束缚,不轻信整个社会对千年风水的质疑,非常果断的将风水引入了我创办的人体工程学系统之中,在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对传统的风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吸收传统风水学的精髓,人人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才能释放出无穷的智慧和前进的能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美好是我最大的理想。

风水也称堪舆学,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环境理论体系。其源自于《周易》的先天八卦和《周易》理论思维,是以“自然、平衡、和谐”的天人感应之理念来改善人居环境、调整生活中人的运势。我们不能否认,时光变迁但人类依然生活在这片天下,工业社会已经彻底颠覆了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地域环境,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而风水理论岂能停留在千年之前?适应当代人生活的环境,一定要有对新环境的解释和支持系统,这就是我萌生创办人体工程学的初衷。

人体工程学以天、地、人三大系统为基本的方向,无论古今中外,人类是需要良好生存环境。中国古代的堪天、舆地学术,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与人体工程学产生的同时,整个国际社会也在掀起人类与环境问题上的关注,西方社会派生了“生态建筑学”,在当时的“生态建筑学”的影响下,唤起了人们对“征服自然”雄心,导致了无节制的欲望愈发膨胀,人与自然相互对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与这种学术思路的对比之下,很明显的突出了人体工程学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及“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完美。人体工程学不仅将居住环境的优化作为风水考量的标准,同时将环境对人的健康、运势乃至心理思维作为人体工程学的核心,从人文地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方面来诠释环境对人的行为、性格、感觉、情绪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山河为主,其来脉气最大,关系人祸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人大环境考察。在传统风水中,对地质很讲究,甚至是挑剔,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以人体工程学来论证,是有据可考的。我在人体工程学的地理考察中,每到一个地方,立即就能感应到来自地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判断,如果要归纳来说,单纯在健康方面就有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锌、铂、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潮湿或臭烂的地质,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另外是来自地球磁场的影响及有害波影响。

再说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传统风水坚持建筑要坐北朝南,中国地处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人。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坐北朝南的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只有地灵才能出人杰,顺应天道才能国家富强。

风水并不是人体工程学,但人体工程学继承和蕴含了风水的精华,我愿意穷一生之力,发现和营造最宜居、最增智、最有财、最养生的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