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成丈夫遗愿 美国侨领谭吴保仁湖南慈善二十载

谭吴保仁和丈夫谭德森合照。 受访者提供

中新网长沙12月17日电 题:为完成丈夫遗愿 美国侨领谭吴保仁湖南慈善二十载

作者 邓霞 葛意强

她远在美国,本与相隔万里的湖南没有牵扯,却因丈夫的缘故对这片土地充满眷念。中美建交后,她与丈夫成为湖南首批回乡探亲的旅美华侨,积极为家乡扶贫助困;丈夫去世后,她依然近二十年如一日捐资湖南,帮扶当地教育、医疗事业。

她就是年近八旬的美国加州湖南同乡会会长谭吴保仁。

谭吴保仁在凤凰县文昌阁小学发放奖学金。 受访者提供

“我知道家乡许多人都需要帮助”

谭吴保仁出生于福建,其丈夫谭德森是湖南凤凰县人。上世纪60年代,谭吴保仁来到了美国,与丈夫谭德森在旧金山开过杂货店、小咖啡馆,后来又投资房地产,进行房屋出租。经商上的成功,为谭德森夫妇的慈善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9年中美建交,谭德森日思夜想回乡探亲的夙愿得以实现。当年,他携妻回乡,成为湖南首批回乡探亲的旅美华侨。回美国时,夫妻俩将年逾七旬的谭母从凤凰接到美国奉养,共叙分离了35年的骨肉之情。

8年后,谭德森带上母亲、妻子、子女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并回到昔日就读的凤凰县文昌阁小学看望母校师生和部分校友。

1990年末,谭德森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的身体,又带着母亲、妻子、子女第三次远渡重洋回乡探亲。这一次,他得知了家乡村里有70余户300多人口面临饮水困难的难题。看见家乡父老连基本生活条件都无法满足,谭德森毫不迟疑,主动提出要为村里修建一个自来水厂。为使项目尽快动工,他一回美国就给凤凰县汇款了2万多美元。

“心系祖国,回报家乡,关爱教育,帮扶贫困”是谭德森一生的信念。从第一次回乡探亲起,他每年都会资助母校凤凰县文昌阁小学的优秀学子,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并经常捐资回湘赈灾,帮助湘籍留美学生等。

对于丈夫的种种善举,谭吴保仁都无条件支持,“我知道家乡许多人都需要帮助”。将丈夫的家乡看成是自己家乡的谭吴保仁说,自己虽然不是富豪,但会尽最大努力回报家乡。

谭吴保仁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设立“谭德森、吴保仁温暖基金”。受访者提供

“丈夫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

1998年,谭德森因病在美国去世,谭吴保仁还没来得及走出悲伤的心情,就被其房客们以种种莫须有的理由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整整打了5年,谭吴保仁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昂贵的律师费几乎耗尽了她毕生的积蓄。

就在此时,谭吴保仁又接到来自丈夫母校的信件。凤凰县文昌阁小学校长在信里说,谭德森曾答应给母校捐建一幢教学楼,现在孩子们上学急需新教学楼,询问是否可以尽快兑现承诺。

谭吴保仁并不知道丈夫作过这样的承诺,但是她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丈夫非常关心家乡”。

随母亲回湖南的谭长生在所到之处开展义诊。 受访者提供

为了帮丈夫完成心愿,资金紧张的谭吴保仁抵押了一套房产,为文昌阁小学汇去了10万美元。2001年,这栋被命名为“德森科技楼”的教学楼在文昌阁小学落成。该楼有办公室、电脑室各3个及实验室、多媒体室、仪器室、会议室、教学用品储存室等各1个,硬件设施极为不错。

在丈夫去世的近20年里,谭吴保仁给文昌阁小学孩子们的捐助从未间断。据不完全统计,她先后为该校捐资200多万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为该校捐赠80台电脑、2000套学生桌椅等,使学校硬件建设大为改观。她还在凤凰县设立了“仁德助学金”,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在文昌阁小学设立“谭吴保仁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在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和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各捐资五万美金设立了“谭德森、吴保仁温暖基金”等。

谈及支持她数十年如一日在丈夫家乡捐资助学的“动力”时,谭吴保仁只是淡淡地说:“丈夫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

谭吴保仁在益阳桃江鲊埠回族乡参加“美侨谭德森吴保仁公卫大楼”揭牌仪式。受访者提供

“培养接班人,将慈善发扬光大”

谭吴保仁总是说自己是一位很平凡的华人,但她所做的平凡事却处处充满善意。比如在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时,她会留意敬老院的硬件设施,发现其楼梯没有护栏,便立马决定捐资改善,确保老人们的安全;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卫事业,在益阳桃江鲊埠回族乡捐资建成“美侨谭德森吴保仁公卫大楼”。

谭吴保仁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地感染了子女。如今,她8个子女都事业有成,不仅十分支持母亲的慈善事业,还接过“爱心棒”,用所会所学帮扶家乡父老。

其次子谭长生是医学博士、美国执业医生,他多次随母亲回湖南,并在所到之地开展义诊和医学知识讲座。

“父亲在很贫困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支援自己的家乡,我很感动。虽然我和妻子暂时不能像母亲一样捐款很多,但我们可以运用知识来帮助家乡的人。”这位在美国土生土长的“香蕉人”说,自己在美国有稳定的工作,但会在假期回家乡为湖南的医疗事业做贡献,“不管我在哪里出生,我的根都在湖南”。

“我会让子女常回家看看,让他们记住自己的祖国、家乡,将慈善事业发扬光大、造福桑植。”谭吴保仁说,她正在培养两位儿子做“接班人”,让他们为家乡湖南未来的教育、医疗、震灾等做出更多贡献。(完)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