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是否应该到美国办厂?

(美洲华联社)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日前关于到美国办厂的一席话引起国内热议。曹德旺说,“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土地基本不要钱,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中国较美国有优势的,只有劳动力。”

其实,对于中国和美国生产成本的接近,西方媒体早已注意。去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刊载题为“感谢液压破碎法(Frackin),关闭了工厂的差距”一文,文中提到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估计,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仅比中国高5%,实际上比欧洲主要经济体低10%至20%。更引人注目的是:BCG预计到2018年,在美国制造商品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至3%。

文中认为,两国间制造商品成本接近的部分原因是, 中国的工资一直在上涨;但唯一也是最大的因素是,利用液压破碎法获取天然气大大降低了使用能源密集型行业如钢铁、铝、纸和石油化工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 BCG计算,美国工业电价现在比其他主要出口商低30%至50%。不过,现行的美国工业电价能够持续多少时间并没有确定的答案。

BCG的估计似乎有一定道理。去年8月份,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以纺织制造业为基础中国科尔集团(Keer)和江南化纤(JN Fibers)分别正在南卡罗莱纳州投资2.18亿美元和4500万美元投资建厂、中国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正在俄亥俄州投资2.3亿美元生产设施(另一说法是福耀斥资2亿美元拿下了原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工厂所在处的地皮)以及中国收购者正在扩大明尼苏达州的Cirrus航空公司和密歇根州的耐世特汽车公司的制造能力。

报道中引述专门研究中国在美国投资的Rhodium集团研究主任Thilo Hanemann的看法。Thilo Hanemann认为,这些制造业的工作回到美国并不是由于美国的变化。他认为“最主要的反映是中国商业现实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上涨,土地、能源和其他原材料成本也上升。

BCG提供的2004年至2014年10年间中国和俄罗斯制造业的竞争力是如何变化的分析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工资在过去十年中也增长了187%、工业电力成本增长了66%和天然气成本增长了138%;而在同一时间框架内,美国的工资仅增长了27%,天然气成本下降了25%。

从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办厂的角度看,美国土地价格相对低、美国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生产力相对较高、美国社会技术先进、政府及税务部门对于工厂的管理相对简单,应该是具有吸引力的一面;而工人工资高、包括工程前期环保评估等环保成本高、包括加班工资及用人制度等劳工法内容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司法诉讼、建筑许可以及联邦、州和地方3个层次的各项法律法规等,则是需要仔细考虑的一面。

如果说中国的税收制度比较复杂,美国的税收更是不简单,而且美国的税法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复杂且严谨的课税制度。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与联邦制相适应,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构成,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课税权和固定的收入来源。美国联邦和州共开征80多个税种,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

对于企业而言,纳税人分为美国公司和外国公司;企业需缴纳的联邦所得税税率为15%至30%,超额累进征收;州公司所得税税率从5%到10%,各州不一。另外各州还有销售税、商业税、泊车税、公用事业税、酒店税、体育馆税和汽油税等等。之所以有些人认为美国的税收简单甚至说在美国没去过税务局,是因为美国税收体制成熟完善、自动化管理程度特别高;另外就是很多企业把税收委托給专业会计师做,即便是会计师做,大都是通过电脑及相关软件完成的。

应该说,并非是美国所有产品的制造成本已经与中国的制造成本接近,一些低端产品、主要客户不在美国的产品,是不适合在美国建厂的。还有就是包括原材料等与产业链相关的东西,如果是远离美国本土,当然也不适合在美国办厂。

中国企业到美国办厂,对政治上的风险也要足够的评估。美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企业会有重大影响。如果真的发生中美贸易大战,当然在美国的中国企业可以避免关税壁垒的风险,但另一方面美国会对中国在美投资企业的审查更加严格。因此,一些表面上的数字说明不了问题。

中国企业界在美国投资办厂从买地开始,从零起步到投产销售的工厂是凤毛麟角,一些成功企业是在收购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资金和技术才得以在美国创出一片天地。如比亚迪汽车,在洛杉矶市中心北80多英里、位于洛杉矶县羚羊谷经济三角区中心地带的兰卡斯特市收购了一家基本上破产的工厂,比亚迪不仅保留了原厂工人,还把被解雇的工人招回来,让工厂保持了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最终发展起来。

中国企业到美国办厂并非易事,需要审慎评估、量力择时。当然,如果是以此来转移资产或是资金,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热潮方兴未艾,投资办厂的也有不少,但产品或是服务真正走入美国市场或是北美市场的还不多,赢利更是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