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作者与自身的对话》 诗人鲁鸣受《洛城诗刊》之邀开讲

诗人鲁鸣

【美洲华联社9月24日洛杉矶讯】诗人,个人软能力概念的原创者鲁鸣受《洛城诗刊》的邀请,日前在zoom上为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的观众们举行了《诗,是作者与自身的对话》的讲座。

鲁鸣

鲁鸣是一位诗人,也被戏称为杂学家。他16岁高中毕业去农村插队,曾任中学语文老师、大学哲学老师,做过管理心理学讲师、信用风险分析师。鲁鸣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和社会学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医学系社会心理学专业。他34岁才开始写诗,并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他是全球第一个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创办人之一和编辑。已出版文集《缺少拥抱的中国人》,长篇小说《背道而驰》,诗集《原始状态》和专著《软能力》,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个人软能力”。他的文学作品获得过多种奖项:台湾首届新诗双子星奖、美国新大陆二十世纪奖、美国五大道小说文学奖、李白诗奖、北美汉新小说散文文学奖,等。

鲁鸣在讲座中回顾了自己走上文学道路过程,在欧洲独自“流浪”的路上他体会到了“写诗,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与自身对话”,而当“诗人在用诗进行自身对话时,潜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认为“诗创作,有神性”,这种神性可以驱使作者写出高出作者自身能力的作品。鲁鸣在讲座中,对于什么是好诗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诗是语言艺术,不是靠精心搭配词语组合就能散发出震撼的力量。好诗具有内在的语言力量,不是来自华丽辞藻,恰恰相反。一首好诗,简洁是最基本要素。”

此次讲座由《洛城诗刊》编辑部主办,诗刊主编李姗、副主编黄宗之、编辑著名诗人蓝鸟、编辑申美英、编辑施志清全体出席了讲座。

此次讲座采取了座谈会的形式,诗刊的两位编辑施志清和申美英也参与了发言。施志清对鲁鸣作品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他观察到作者在作品中巧妙地使用了大量的“我”和“你”这样的代称,他们可以人为地制造思维,让思维流动起来;他们可以产生语言的对话,使其有了倾听和对话的对象;他们同时也可以成为意象的衬托,让诗意得以抒发。申美英则在宏观上对鲁鸣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她说作者的诗看起来简单却充满触动感。简单甚至有些直白的书写方式给读者写实的感觉,而意识流的思维方式却又造成表达上的虚妄,字面看似实却是虚的体现。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彷佛内心独白的情节,让言下之意看似虚妄,却是真实地表达了世界在作者眼中的影像,是看似虚却是实的表现。鲁鸣的老朋友,曾任《洛城文苑》主编的施玮也在座谈会上发了言,她说诗首先要从心里流出来,一首好诗一定要有独特的形容,独特的意象,自然的语言节奏。诗意不在句子里,句子只是来表达诗意的。她非常同意鲁鸣的观点,她说文学创作就像挖一个通道,是向内挖,挖通了,你就看见了世界,也遇见了自己。

此次讲座得到了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协会会长黄宗之,副会长王伟,秘书长韩舸友,携众多理事出席了讲座。出席讲座的还有来自中国,纽约,加拿大,和亚洲的文友们,以及洛杉矶当地和其他友协的文友。协会会长黄宗之对讲座以座谈会的形式举行表示赞赏,认为这种对话的形式让此次讲座的话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他也同意鲁鸣对写作的态度,提出创作速度可以快,但是发表作品无需急。写完的作品需要慢慢打磨才能成为精品。最后黄宗之向所有在线的观众们强烈推荐协会的几个刊物《洛城诗刊》《洛城文苑》《洛城小说》和《洛城作家》,他说协会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协会的刊物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让大家了解这些刊物,也了解每个刊物背后的编委们。他感谢了辛勤工作的编委们,说“正因为他们,协会才有了今天越来越好的创作形势”。

此次讲座得到协会理事邱明和诗刊编辑施志清的技术支持,事先预演,连线,让此次讲座得以顺利进行。

讲座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此次讲座的发起人兼主持人李姗在结束语中感谢了所有来参加讲座的会员和文友们,她说“是你们的参与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发现同类,发现跟我们一样纯粹的一群人仍然愿意沉浸在文学的氛围里,吸收,成长和创作。”

《洛城诗刊》主编李姗(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洛城诗刊》副主编(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黄宗之
《洛城诗刊》编辑蓝鸟 (著名诗人)
《洛城诗刊》编辑申美英(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
《洛城诗刊》编辑施志清(医学专家)
北美著名作家,主持人 施玮
美国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王伟

美国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韩舸友
讲座技术支持邱明(美国华文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