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去中国化”加剧 中国准备好了吗?

作者 沈燕

路透北京5月20日 – 中国高科技头部企业华为面临芯片将被美国断供的现实,突现疫情正在深刻影响并改变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也让经济全球化的大命题在后疫情时代受到严竣考验,此事也为中国产供链能否保持稳定敲响警钟,而“去中国化”可能带来的隐忧不得不防。

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亦让将于本周召开的中国两会备受关注,布局“六保”的底限思维时,暗流涌动的“去中国化”显然会让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推进变得更艰难。而在继续开放的框架下,中国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完整,不仅要将科技领域改革与实体经济支持相结合,更需要有专业和顶层设计的大视野。

“全球化撕裂其实就是社会价值观的撕裂…受疫情影响,当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在修复中,但整体都处于无序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的视频会议上称。

曾担任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的贺铿也认为,国际上“去中国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例如,美国、欧洲都不承认中国是完全市场化国家,在贸易方面给中国不断制造麻烦;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中排斥中国这样重要的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加入;去年5月,在捷克布拉格开5G安全会议,有30多个国家参加,也把中国这样在5G技术方面先进的国家排斥在外。

“可见‘去中国化’现象已经非常明显,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否则会严重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这才是问题的要害所在”。贺铿称。“去中国化”肯定会影响中国的外贸和对外经济合作。故相关企业要有新思路,可能需要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但是不必悲观,因为“全球化”不会终结。

美国商务部上周表示,正在修改一项出口规定,“战略性锁定华为对于直接源自特定美国软件及技术的半导体采购。”根据规则调整,使用美国芯片制造设备的外国公司将需获得美国许可,才能向华为或像海思半导体这样的华为关联公司提供某些种类的芯片。

华为发表声明,称美国政府试图限制全球对其芯片供应的行动将影响到华为业务,并指美国的新规则蛮横而具有产业破坏力。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亦就美出台出口管制新规应询发表谈话称,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发布的针对华为公司的出口管制新规,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疫情改变了世界,‘去全球化’与‘去中国化’**

很显然,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改在改变着全世界。虽然中国通过封城封路等严控举措率先从疫情中抽身而退,但仍在蔓延的海外疫情却让中国承受着包括经济和舆论上内外夹击的两难境地。

周一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大会上就成了中美博弈的战场,WHO表示,将尽快开始对全球冠新病毒疫情响应进行独立评估,并得到了中国的支持和巨额资金承诺。但是美国政府谴责“至少有一个成员国明显试图隐瞒疫情”。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表示,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中国已经扭转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局面,中国的应对措施公开透明负责。

美国周一表示,中国必须向WHO支付超过所承诺的20亿美元的资金,称这一承诺是象征性的,意在转移人们对特朗普政府所称的北京未能就新冠肺炎疫情向世界发出适当警报的注意力。

且不论疫情背后的政治角力,但疫情可能加剧“去全球化”的倾向时,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去中国化”的倾向却显而易见。这将直接打击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也突现中国六保中保产业链供应链的迫切性。

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做到‘六保’是底线,而实现‘六稳’是目标。”

一位不具名的专家也表示,虽然疫情打乱了全球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中国也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这些都是暂时的外在的,最重要的可能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下降。对这种现象的出现,中国应该反思,不能老是自以为“正确”,老是自己认为“厉害了”。

“现在外企、民企外撤,我们外交发声好像是厉害了,但是国际支持的声音却小了。经常看到网上有人问:‘明明是我们有道理,怎么国际上就没有哪个国家站出来为我们说句公道话呢?我们不是帮助过不少国家,交了不少朋友吗’?”该位人士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专家李扬也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因为封国、禁足,无法正常开展贸易活动,资本流动也基本上停止。在此状况下,这个世界有意无意地会出现“去全球化”现象。但这个过程中,“去中国化”现象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他举例称,这次危机刚开始时,全世界突然出现“美元荒”。每一次美元荒之后都产生了一个确定的结果,在专业人士眼中,美元荒通常都意味着某种国际金融格局的改变,改变的方向则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垄断地位的进一步强固,美国当然因此获益。

此次美元荒不久,就有九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这里有两个事情值得关注,第一个是,签约的央行中没有中国的央行;第二个是,互换网络中的货币没有人民币。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在疫情中,虽说各国因“封国”而在实体经济领域被隔开了,以至于出现“去全球化”现象。

同样是危机,使得大家对美元需求更强了,正是这种“共同需求”将各国在金融上进一步联系在一起,而这样一个日益加强的货币金融网络中独独没有中国,没有人民币。这种可称为国际金融“去中国化”,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李扬在文章中称。

**防患于未然,中国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的时间已不多**

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虽然目前经济体量位居第二,但疫情暴露出的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中国布局下半年“六稳与六保”时,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是重构还是接受现实仅作简单的修补不仅是当下的问题,更涉及到中国经济的长远。

2020年中国经济的上半场主打抗疫战并获得阶段性胜利,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两会就料将围绕“六稳与六保”的底限思维布局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在财政货币政策双松已无悬念的大前提下,无论是赤字率的提升抑或专项债规模的扩大都更像是对既成事实的“背书”。

原本定于今年3月3日和5日召开的两会(政协和人大)因疫情推迟。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建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于5月21日在北京召开。

”疫情让全球产业链治理体系进一步弱化和边缘化,国际组织也无能为力,中国怎么办?未来全球化重构中中国是接受还是参与重构?中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蔡进称。

他认为,疫情过后对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型调整要有认识,也会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中,科研教育机构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科技研发体系有些盲目,此次疫情也深刻反映出产业链供应链要基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打造健康体系。

此外,在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如何能在规则层面与发达国家博弈,并在软实力上有更多的提升,确保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有可替代的来源,中国显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我们要直面问题,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如果中国的影响力继续下降,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国家不愿意同我们合作。我们的困难就越来越大。”贺铿称。

我们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正像任正非所说:高端制造业发展不上去,低端制造业又在往东南亚转移, 那么我们的所谓“中国制”、“世界工厂”地位还能站得稳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