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和通胀令美国经济增长前景趋黯

长前景正变得黯淡。1月12日在迈阿密,一位顾客在一家电器商店购物。消费者支出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9%。(JOE RAEDLE/GETTY IMAGES)

【美洲华联社1月17日讯】随着最新一波新冠疫情暴发,消费者忙于应对高通胀,企业力图克服劳动力紧张和生产受阻的局面,2022年第一季度和全年的经济增长前景正变得黯淡。

本月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预测人士将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率预期下调超过一个百分点,从去年10月份调查时的4.2%降至3%。

考虑到高通胀率、供应链限制以及迅速蔓延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经济学家将以今年第四季度经通胀调整后的GDP同比增速预期来衡量的全年经济增速预测值下调至3.3%,低于去年10月预期的3.6%。经济学家估计去年GDP增长了5.2%。

经济学家表示,这个冬天美国经济面临微妙的平衡,因为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迅速传播可能会削弱消费支出,并且随着工人请病假,劳动力和供应链短缺问题加剧。

与此同时,美联储面临企业和消费者要求抑制通胀的压力。美国通胀率最近达到将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 BAC)前首席经济学家、现在供职于波因特洛马拿撒勒大学(Point Loma Nazarene University)的Lynn Reaser称:“就通胀预期是否开始根植于企业、消费者和劳动者的脑海中而言,美国经济现在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预计目前与疫情相关的劳动力短缺将导致未来数月薪资持续大幅上涨,因为雇主提供更高的薪酬方案来留住员工以及招聘人手。经济学家预计,今年6月份平均时薪将较上年同期上涨4.9%;涨幅高于去年12月份的4.7%。

到今年年底,薪资涨势料将略微降温,平均时薪将同比上涨4.5%。不过,经济学家预计未来两年大部分时间里,员工薪资的同比涨幅将在4%左右。

通胀螺旋式上升可能会迫使美联储大幅度上调短期利率,这可能带来经济衰退风险。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打击美国经济,引发金融市场震荡和大幅度短期衰退,美联储把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并开始购买债券以降低长期利率。

虽然劳动力市场正在强劲复苏,但经济学家表示,美联储现在面临加息速度无法跟上物价快速上涨步伐的危险。2007年-2009年经济衰退以来通胀曾基本停滞不前,但自去年春季以来已大幅上升,原因是需求不断增长之际新冠疫情带来供应瓶颈。

美国劳工部上周三公布,去年12月份消费者价格(CPI)同比上涨7%,高于11月份6.8%的涨幅,不仅创下自1982年以来的最快升速,也是CPI同比涨幅连续第三个月超过6%。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Grant Thornton)的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表示:“这是美联储几十年来第一次等到通胀起来后才赶着去遏制。”她说,“最大的风险在于,美联储可能会恐慌和过度调整”,即以比压制当前通胀水平所需的速度更快加息。

受访者平均预计6月份CPI同比涨幅将放缓到5%,这仍大幅高于他们在去年10月份时预测的3.4%。他们预计CPI升幅到今年年底将进一步降温至3.1%,这也高于上季度预测的2.6%。

面对更高的通胀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经济学家们预计美联储将很快开始提高借贷成本。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预计美联储将在3月15-16日的政策会议上加息,并在今年余下时间继续上调利率。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预计美联储今年会有三次加息,而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预计加息次数会超过三次。

这与去年10月份进行的上一次调查所展示的情况截然不同,当时只有5%的受访者预计美联储2022年3月份会加息,超过40%的人预计2022年根本不会加息。

除了要应对价格上涨的压力,消费者还面临着新冠疫情带来的持续不确定性以及政府支持举措的结束,比如帮助缓解了数百万家庭财务负担的每月儿童税收抵免优惠将到期。

受访者给出的预测显示,对于供应有限的担忧仍然是笼罩美国经济前景的阴霾。预计供应链瓶颈将继续存在,部分是因为中国为抗击疫情采取了新冠零传播策略,这导致了港口和工厂的活动停滞。

荷兰国际集团(ING)首席国际经济学家James Knightley说:“运费仍处于极高水平,港口货物积压严重,亚洲实施的零容忍政策是一个主要制约因素,与此同时,美国补充库存的行为将进一步加大供应压力,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供不应求的局面可能继续下去。”

超过半数的受访经济学家预计供应链受阻情况将至少持续到今年下半年,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预计该局面将持续到2023年或更晚。

《华尔街日报》在1月7日至11日期间对69位商业、学术和金融界人士进行了调查,得出此份预测报告。并非所有受访者都对每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1月11日,航运集装箱在加州长滩港等待处理。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供应链中断的情况将继续发生。图片来源:PATRICK T. FALLON/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